崔國營與鈞瓷藝術壁掛
2013/7/18 14:58:1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2008年4月,許昌晨報以《鈞瓷壁掛,用鈞瓷作畫》為題,報道了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崔國營創意制作、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賀文奇設計鈞瓷藝術壁掛,使傳統鈞瓷造型由立體走向平面的消息。隨著互聯網的轉載,壁掛作為鈞瓷造型的又一新興門類,開始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壁掛是美化室內環境的一種裝飾工藝美術品,應是受中國傳統書畫影響而產生的獨立藝術分支。而鈞瓷作為壁掛形式的出現,則相對較晚。目前見于文字記載的鈞瓷壁掛大約始于清代。從現存資料中能夠查找到的是一件清乾隆年間鑲金的元鈞瓷壁掛,馬未都先生在《百家講壇》中也曾提過一件鈞瓷壁掛,但均是后人將宋元時期釉色富有變化的鈞瓷殘片鑲嵌在木框中,做成掛屏,供人們欣賞釉色的瑩韻和色彩的富足。
鈞瓷作為壁掛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應在20世紀70年代,發軔于當時的彩瓷壁掛。起初,幾家鈞瓷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在生產彩瓷的時候,嘗試著做一些衣帽鉤之類的產品以供單位和家庭使用,這是藝術彩瓷由觀賞轉為民用的一個發端。受彩瓷壁掛的影響,鈞瓷開始打破傳統的立體欣賞模式,鈞瓷壁掛應運而生。20世紀80年代初,天津美院教授王之江、王麥桿來到神垕,從藝術的角度將簡單的衣帽鉤作了改進,賦于了更多的美學理念,鈞瓷壁掛的用途也趨于多樣。從最初的掛衣帽轉向插花或作為可供觀賞的墻上藝術品,如海螺壁掛、猴子壁掛、玉蘭花壁掛等。這種設計理念,對鈞瓷壁掛的改進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當年的鈞瓷壁掛以動物、植物為表現對象,如象鼻掛件、葡萄掛件等,也有取傳統觀音瓶、梅瓶、活環瓶的造型,通過改造將其半面懸掛于墻上。其用途一是插花,二是觀賞。這無疑是鈞瓷流傳千年的觀賞形式的一次重大變革,但這種壁掛缺乏必要的美化形式,加之大多以實用為主,且尺寸偏小,沒有能夠得以流行。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藝術品市場的日益活躍,鈞瓷造型開始趨于多元化,鈞瓷壁掛作為一種新的造型藝術,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這時的壁掛不再講究實用功能,重在藝術觀賞,表現內容以人物、動物為主。由于壁掛創作只是一些窯口的率意而為,只能偶然見到,未能形成一定的影響。
2007年年初,作為鈞華苑的掌門人,崔國營渴望在造型上尋求新的突破。他回想起當年任東風瓷廠廠長時,經天津美院王家斌教授創意的造型各異的彩瓷壁掛。于是他萌發了主打鈞瓷壁掛,讓鈞瓷藝術由立體走向平面的新創意。他邀請藝術功底扎實的賀文奇幫忙設計了一批抽象而夸張、生動而凝練的生肖造型,同時與鈞瓷大師劉建軍、楊國奇等人共同攻關,采用新的窯具和新的燒制工藝,解決了燒制平面易炸裂和變型的難題。
如今,崔國營的鈞瓷壁掛,已成為鈞瓷造型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馬踏飛燕》、《居高聲遠》等成為經典的生肖造型。與當年傳統壁掛相比,一是造型各異的鈞瓷造型首次嵌掛在精美的木框內,單一的壁掛造型與中國的書畫藝術得以巧妙融合;二是重視造型為釉色的表現留足空間,更加彰顯了鈞瓷的釉色之美;三是造型簡潔、線條流暢,使鈞瓷藝術品位得以升華;四是居室裝飾有了新的更多選擇,為鈞瓷藝術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作者:李金【原標題:崔國營與鈞瓷藝術壁掛】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晨報 20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