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洛陽旅游,不缺資源缺品牌;景區創意,趕趕“時髦”又有何妨?滿目“禁止”牌,說明景區服務不夠完善……
7月1日,“文化創意開創民生醫藥產業國際化之路”研討會在嵩縣召開,省旅游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懷強出席會議。在接受洛陽晚報記者獨家專訪時,這位知名旅游景區策劃人妙語連珠。
1洛陽旅游,不缺資源缺品牌
我省有8家國家級5A風景區,洛陽就占了3家:龍門石窟景區、白云山景區和老君山-雞冠洞旅游區。從旅游資源細分上來說,龍門是文化宗教資源,牡丹是城市特色資源,白云山是自然山水資源,雞冠洞是地貌奇觀資源,小浪底是人文工程資源……洛陽是一個綜合性的旅游城市,就旅游資源來說,可謂全省第一。
洛陽旅游不缺資源,但缺少叫得響、國際性的旅游品牌。也許有人會說,龍門石窟、洛陽牡丹已經是兩張響亮的旅游名片,但現有的旅游品牌和洛陽豐富的旅游資源相比是不成比例的。
解決資源多、品牌少的問題,首先要明確景區旅游的目的性,人們為什么要來這兒旅游。比如我們去貴州,為的就是“一酒一瀑”,品嘗茅臺,看看黃果樹瀑布;春天來洛陽,看到國色天香的牡丹就很震撼;我們到龍門,看到盧舍那的微笑就滿足了。其他景區也應明確自身的吸引力在哪兒,圍繞一點做精做透。
2文化的歸文化,旅游的歸旅游
洛陽歷史文化資源豐厚,為旅游產業的金字塔打下了堅實的基底。然而,資源有時也可能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包袱。
初到嵩縣,工作人員介紹了這里豐富的旅游資源:白云山、木札嶺、二程故里、伊尹故里、陸渾國、姜公廟等,假如聽眾是一名普通游客,他能記住多少?
這里要說的是文化旅游資源的細分問題。有些資源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和文史價值,但不一定能成為旅游資源。旅游不是考古,旅游要做“大眾情人”,滿足人們開心、放松、找樂子的目的。如果文化資源不能被具體物化,不能景觀化,不能與游客產生互動,還是留給專家學者,做民族記憶的DNA吧!
洛陽發展旅游業要處理好“繁”與“簡”的問題,從眾多資源中提煉精華,找到文化與旅游結合點的“龍頭”,將可開發的資源最大限度地做好,將難以開發的文化資源保留好。一味追求多而全,反而會將優質的文化旅游資源湮沒其中,就像一個漂亮姑娘穿了幾層厚棉襖,身材再好也看不到了。
3景區創意也要“趕時髦”
找到文化與旅游的最佳結合點,是一個景區“自知”的過程,接下來便是景區的“自強”。
以文化資源為基礎的景區要發展,需要自身文化加旅游創意。旅游創意的核心在于“奇”,這個“奇”不是“奇怪”,而是奇妙、獨特、出奇制勝。人們有好奇之心才會尋奇獵奇,才能在景區獲得驚奇的心理滿足。
30年前畫田野油畫,人們往往刻意加入電線桿來表示現代化,而如今更注重回歸自然、回歸傳統。旅游景區也一樣,要隨著大眾需求、審美的改變不斷創新改變,在不違背景區本質的前提下,做出與時俱進的調整。比如“夜游龍門”,利用現代光影技術修復了大佛的斷臂,創造出如夢的場景,既滿足了游客的感官享受,又拉長了景區的參觀時段,一舉兩得。
4地標打造需立足常態化
每年登長城游覽的游客以千萬計數,其中絕大多數集中在八達嶺,難道萬里長城只有這一段最有價值?恐怕大多數人都是沖著那塊“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石頭來的,在這兒照張相,證明自己登過長城、已是“好漢”。這就是景區地標的魅力。
不少景區在宣傳地標時常犯的錯誤是地標的非常態化。比如一座山以“云海霞光”這種并非時時都有的場景作為標志來宣傳,游客來了卻不一定能看到,于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更糟糕的是,有的游客會認為景區虛假宣傳,失望的心情通過人際關系和網絡進行“裂變”,對景區造成不良影響。
縱觀省內外成功運作的景區,無一不是選取常態化場景作為景區地標,如黃山的迎客松、云臺山的紅石峽等。
5景區如美女,處處得“上鏡”
隨著攝影攝像器材的普及,如今的旅游不僅是眼睛、心情的旅游,更是鏡頭中的旅游,人們走到哪兒拍到哪兒,一鍵上傳,世人皆知。
這不僅是游客的個人行為,更成為現代景區的一大宣傳渠道。能不能利用好這個宣傳渠道,關鍵在于景觀打造是否“上鏡”。
某景區曾豎一高大雕塑作景區標志,高達數丈,金光閃閃,見者無不稱奇。然而該雕塑面北而立,游者與之合影,只見一昏黑剪影,每每嘆氣而歸。
某山有一千年古樹,姿態甚美,然樹下雜草叢生、亂石堆砌,拍下之后美感全無。
現代旅游景觀要求“上鏡”“如畫”,自然景觀不需多加改變,優化、精細即可。一橋一閣,一崖一瀑,皆以可攝入鏡頭為佳。
6滿目“禁止”牌,說明景區服務不完善
禁止亂丟垃圾、禁止亂刻亂畫、禁止攀爬觸摸……相信大家旅游時常會在景區看見這樣的“禁止牌”。“禁止”背后意味著什么?
旅游不是參觀博物館,走走看看即可,游客更希望能在清溪中濯足,在花叢中徜徉,與景區產生互動。就像我一個學生說的:草坪不能躺,不如種上仙人掌。
現代旅游已步入理性時代,除了景觀,景區的服務理念也至關重要。上山臺階是否過長?飲食住宿設施是否完備?欺客宰客現象是否存在?毫不夸張地說,這些細枝末節甚至決定著一個景區的生死。
我省有兩個景區在服務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個是龍門石窟,一個是云臺山。在龍門石窟,導游不是在背“教科書”,而是根據游客喜好來取舍,哪里要細講,哪里要省略。在云臺山,導游會將地上的煙頭撿起放進口袋,用提醒代替“禁止”。
下次,當景區管理者要設置“禁止牌”時,不妨反思一下:“禁止”,是否說明服務還不夠完善?擔心游客亂刻亂畫,景區能不能設立“到此一游墻”?擔心煙頭引發火災,能否提供幾個滅煙盤?擔心游客攀爬出現意外,能否設置安全的拍攝點?如果旅游鏈條足夠完善,游客互動心理得到滿足,相信煞風景的“禁止牌”也能“下崗”了。
作為文化資源大市,洛陽如何挖掘、突出豐厚的文化內涵,如何站在游客的角度體驗和感受,如何讓景觀處處有創意、景景顯文化,是旅游規劃設計者的當務之急。(記者 王妍/文 )【原標題:知名策劃人張懷強妙語連珠話洛陽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