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泥泥狗
從任國倫先生家里出來,回想我此次采訪的經過,對我觸動最大的就是,當年淮陽泥泥狗藝人中的頂尖高手,素以“猴”出色的李修身老人,享譽華夏呀,他的手藝失傳了,他的兒子,我路上遇見的那位年屆50的鏟大糞的大叔,已到了僅知道生活在他老先生的光環(huán)里,自豪地向外人吹噓一兩聲的地步了!再一個就是通過這次采訪,因為我是霧天上路,摸錯了地方,所以得以接觸了金莊、許樓、陳樓等幾個莊子的村民,這幾個莊子原來捏制泥泥狗是比較風行的。近年來,隨著老一輩藝人的辭世,也隨著人們經濟收入門檻的加寬,主要是泥泥狗銷售渠道的滯后,從業(yè)者、熱心者越來越少了!情景并不像有些報道說的那么樂觀:形成了產業(yè),從業(yè)者數百家云云!
淮陽泥泥狗要想闖出一條拓展的大道,我想有必要搬出魯迅先生在致陳煙橋信中說過的一段話:“現在的文學也一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打出世界去,即于中國之活動有利。”,它同樣可以作為淮陽泥泥狗發(fā)展的指導方針。
淮陽泥泥狗作為一筆底蘊豐厚的精神文化財富,在羲皇子孫心目中具有很強的根的情節(jié),具有不可替代性,如何將它轉化為物質財富,轉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羲皇故都的騰飛,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凝聚,發(fā)揮積蓄了6000年的潛能?打破傳統(tǒng)觀念,沖破原有家庭作坊加工模式的束縛,結束散兵游勇、盲目跟進狀態(tài),政府引導,民間投入,攥緊拳頭,形成合力,找準支點,加大營銷,走市場化、產業(yè)化之路是十分必要的!【原標題:農村老漢任國倫說起了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