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共青團淮陽縣委組織暑期淮陽籍大學生到淮陽泥泥狗陳列館參觀。截至7月28日,這個號稱“本源文化的活化石”的專題展館已有數千人來訪,其中有不少放暑假的學生。
從矗立在門口的1.9米高的放大塑像開始,到周圍櫥窗內造型各異的形象,600多平方米的展廳內,陳列著取材于鳥、獸、蟲、魚等200多種造型的“泥泥狗”。這些以草帽老虎、人面猴、貓拉猴、兜肚猴、貓騎獸、四不像、混沌、雙頭狗等為代表作的“泥泥狗”中,既有30年前民間老藝人的作品,又有現今傳承人的作品,其造型古樸渾厚、不飾雕琢、古色古香,周身散彌漫著神秘的色彩和內涵,讓來客徜徉在遠古歷史的煙云中。
據講解,遺存于淮陽的伏羲文化肇始了中國畜牧業的先河,“泥泥狗”既傳遞著人類進化的某些信息,又承載著原始人狗圖騰崇拜的觀念。譬如,草帽老虎傳遞著伏羲女媧兄妹為婚的情景――“結草為扇,以障其面”,而人面猴、九頭怪、貓拉猴等形象則透出原始女性、生殖和神袛崇拜的印記。專家認為,泥泥狗已經成為穿越時空、喚起人們歷史記憶的一種文化符號,是研究中國本源文化的“真圖騰”、“活化石”。【原標題:淮陽:本源文化的活化石,"泥泥狗"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