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磨拋光的突起部分和自然肌理明顯的粗雕凹陷部分中形成強烈反差,在簡潔的現代構圖和凝重的歷史底蘊之間產生極強的視覺沖擊,在歷史的主題下對生命的深刻領悟,矗立在廈門胡里山炮臺的這幅將古炮臺的歷史以線描形式充分表現的大型青石浮雕,便是由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的孔武戰創作而成的《百年滄桑》。
與惠安其他土生土長的雕藝大師不同,孔武戰出生于蘊育中原文明的河南大地,年輕時,帶著追求石雕藝術的夢想,他只身來到惠安學藝,并將自己的生命融入了這片傳承了中原文化精髓的熱土。
孔武戰出生于河南濟源,自幼就喜歡寫字、畫畫,尤愛雕塑,想成為一名石雕藝術家。1988年底,一次偶然的機會,21歲的他懷揣憧憬藝術的夢想,只身來到惠安學習玉石雕刻。剛開始,孔武戰也和大部分人一樣,從基礎的打石頭做起,但因為有扎實的繪畫和構圖功力,即便是在傳統石雕的模仿中,他也會在傳統雕刻工藝上加點有創意的點綴,增加了作品的耐看性。
在孔武戰看來,雕刻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生命的領悟。也許是中原文明發源地骨子里頭那種古老的使命感,也許是背井離鄉的諸多感觸,也許是作為一名藝術大師本身的敏感思維,使得孔武戰的作品更多的表達了生命與環境、人與自然的人文思考和藝術探索。
從事雕刻藝術生涯29年里,孔武戰在雕塑、雕刻技藝上注重工藝的開拓與創新,把對生活的感受和對事物的認識,通過深刻的創作構思,加于精雕細琢,為石雕傳統工藝賦予新的藝術手法和新的石雕語言,而更為重要的是他賦予了石雕新的生命形式。如在《游曳的生命》系列作品中,他表現了魚兒一樣的生命個體或群體,穿越現代工業環境時生命存亡的過程;在作品《孤寂的游魂》,展示的是一頭籠中的困獸和被囚禁的遠離大自然的孤寂之魂;在《元》系列作品,表現了大自然萬事萬物陰陽互補、相輔相依的關系,它既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更是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第一法則。
為了一個夢想,他往南一直追到崇武海邊;為了一種追求,在喝下第一碗地瓜粥后,他將生命和藝術之根扎在了邊陲小鎮;為了一種歷史,他用生命賦予一方方石頭鮮活的靈性。他就是孔武戰,一個用雕刻感悟人生的人。本報記者詹偉志 陳桂生【原標題:孔武戰:用雕刻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