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地處八百里伏牛山東麓,東瞰一望無際的黃淮平原,西依風景秀麗的大美堯山,沙河水飄帶一樣親吻著她的肌膚。魯山多山,滿山柞樹,奇特的地質結構和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成就了一方百姓千百年來養(yǎng)蠶的神話,素有“柞蠶之鄉(xiāng)”的美譽。
每年開春,蠶農先是采來柞樹剛剛發(fā)芽的鮮嫩枝條,用沙子圍在河邊,然后把從蛾房孵化的幼蠶放養(yǎng)在上面,待幼蠶褪去黑色的表皮之后,即分送上山,放養(yǎng)在一片長滿柞樹的山坡之上,蠶農稱之為蠶坡。數日過后,柞樹葉被吃光,蠶苗第二次蛻皮之后,遂將其送往另一片蠶坡,等到這片柞樹葉被吃光,就轉場到另外一處蠶坡,這就是蠶農所說的轉場。每至此時,萬畝蠶坡便會閃現出一個個頭頂蠶筐的農家少女和淳樸憨厚的漢子,穿梭在碧波蕩漾的綠樹叢中,似一幅清新秀美的畫卷。經過二眠場、三眠場、二八場幾次轉場,只四五十天,柞樹的枝葉間便結出一個個光潔的蠶繭。由于魯山的柞樹葉質優(yōu)良,蠶繭一般呈乳白色,絲膠含量小,采摘后僅用清水漂洗便可繅絲,且出絲率高,絲強度大,色澤好,易漂,易染色,故質量居全國之首。
魯山養(yǎng)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魯山柞絲綢始于周,盛于唐,東漢光武帝劉秀建都洛陽后,官府即把柞蠶種發(fā)給百姓,積極倡導發(fā)展柞蠶生產。唐開元二十四年春,唐玄宗駕臨洛陽,命三百里內縣令、刺史在五鳳樓下舉行歌舞會演。多少地方官興師動眾,獨魯山縣令元德秀僅攜幾個民間伶人身著魯山絲綢,輕裝簡從,撫琴獻演,唐玄宗與楊貴妃贊賞有加,通令嘉獎,魯山綢從此聲名鵲起,更成為宮中珍品,人人以著魯山綢為貴。魯山綢薄如蟬翼、手感爽滑、柔而無骨,楊貴妃體態(tài)豐腴,著魯山絲綢起舞,輕爽柔滑,千嬌百媚,以至玄宗如醉如癡,“盡日君王看不足”。帝王之愛,助推了魯山絲綢的發(fā)展。
魯山是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xiāng)。據說魯山綢這絕世珍品本非人間所有,原是天上的云錦,由西王母之小女巧手織成?椗谔鞂m把自織的彩錦漫空鋪展,時而散為萬道霞光,時而凝作片片白云。一日,寂寞難耐的織女著錦衣與眾姊妹下凡洗浴,不料在魯山坡下被牛郎盜衣而結緣。織女從內心喜歡這四季分明、氣候適宜、山清水秀的魯山,于是便攜吐絲之“天蟲”在這里扎根,教人養(yǎng)蠶制絲,因而,魯山絲綢也就有了另外一個美麗的稱謂——仙女織。
盛產柞絲綢的魯山縣南接襄宛,北通伊洛,漢屬南陽,唐歸洛陽,歷為咽喉要道。“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從古至今,魯山所產絲綢,一部分由達官貴族享用,一部分通過絲綢之路運往亞歐諸國,成為唐代絲綢之路的主要商品貨源。晚清的《老殘游記》曾著意夸贊魯山絲綢,瑞士“好士門”公司專營魯山絲綢。在1914年美國舊金山萬國博覽會上,魯山絲綢獲得金獎,成為魯山絲綢達峰巔的一個標志。相傳,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每逢加冕或舉行盛大宴會,總愛穿一襲魯山綢制作的禮服,以示高雅。
人們喜愛“仙女織”,不僅是因為它的輕盈、爽滑、挺括。“春蠶到死絲方盡”,蠶絲的成分為蛋白質和氨基酸,具有良好的吸濕透氣性,抑菌防腐,冬暖夏涼。世上可供裹體的原料有許多種,卻只有綢緞為蠶吐絲結繭而成,其質地輕軟柔韌、光潔雅致,其色美麗鮮艷、天然華澤,可謂首屈一指。
“一季蠶,半年糧”、“寧舍懶婆娘,不舍蠶絲行”。流傳在魯山民間的幾句農諺,道出了養(yǎng)蠶織絲之重。在魯山,24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14個有養(yǎng)蠶的資源和傳統(tǒng)。早在民國初年,僅地處深山一隅的四棵樹鄉(xiāng)就有48家蠶絲行,縣城有200余家,織綢機達5000臺,外地客商長期坐莊收購,形成了蠶、絲、綢生產“一條龍”,農、工、貿經營“一體化”的產銷結構。其后兵燹匪患,戰(zhàn)亂頻繁,苛雜迭興,交通受阻,銷路不佳,蠶絲銳減,織綢衰敗。解放后,魯山為發(fā)展絲綢業(yè),建有國營繅絲廠和絲綢廠,設蠶業(yè)局專司幫扶蠶農養(yǎng)蠶。而今已少有繅絲織綢者,所產蠶繭少量粗放加工成絲綿,大多賣往外地。
近年來,隨著商品經濟意識的增強和人們對綠色生活的追求,聰慧的魯山人又把目光盯上了曾經輝煌的蠶繭絲綢,不少加工企業(yè)應運而生。以絲綿被為主的系列產品因其獨特的工藝和安神養(yǎng)肝、抗菌、防霉、無靜電、無粉塵、柔軟貼身的特性,深受廣大顧客的喜愛。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緊鑼密鼓挖掘傳統(tǒng)的繅絲織綢工藝,籌劃開發(fā)包括絲綢加工、服裝加工等在內的系列產品,承日月之精華、納天地之靈韻的魯山絲綢,一定會有一個更加燦爛的明天。ɡ钊藨c)【原標題:魯山“仙女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