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過飯,收拾停當,汝南縣羅店鎮六合村婦女楊花便坐在自家屋里一張桌子前,寫寫畫畫,剪剪粘粘,開始制作麥草畫。
“在家里做麥草畫比外出打工強多了,一個月平均能掙3000多元,也不耽誤給學生做飯、照看家里。”楊花說著,臉上寫滿了笑意。
據了解,在汝南縣像楊花一樣農忙荷鋤、農閑作畫、足不出戶吃上文化飯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有近萬名。她們依托當地資源和麥草畫、麥草工藝瓶加工技術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每月平均收入3000元~5000元不等。
汝南農民畫源遠流長
植根文化之鄉、出自農家之手的汝南麥草畫是在汝南農民畫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距今已有300余年歷史的汝南農民畫源遠流長,它發源于羅店鎮(原來的王橋公社),起源于明清。上世紀70年代,王橋公社成立河南省第一個農民畫院——王橋農民畫院,先后有1200多人參加農民畫的學習和培訓,涌現農民畫家400多人,為農民畫創作培育出一批優秀的人才。上世紀80年代以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王橋大地,給農村帶來了新氣象,也給王橋農民畫注入了新的活力。王橋農民農忙種田、農閑繪畫,作品在省內外展出時屢屢獲獎。
王橋農民畫立意簡單、線條單純、著筆輕快、質樸純真,表現了勞動人民的勞動場景和豐收后的喜悅心情,突出反映了農村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和切身感受。
1993年,汝南縣創辦了全國首家農民畫院——河南王橋農民畫院。畫院擁有國家級書畫協會會員36人、省級會員58人。截至目前,王橋農民畫在國家級展出中有39幅獲獎,在省級展出中發表750幅,其中農民畫家袁寶華創作的《春回大地》、《蘆蕩晨曲》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在國內外多次獲獎。1994年春,送往日本展銷的王橋農民畫,第一次創匯20多萬日元。1996年,羅店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6年,汝南農民畫入選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羅店鎮被河南省命名為“文化產業特色鄉村”。
麥草畫——
農民畫的延伸和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羅店鎮農民畫家轉變傳統觀念,把農民畫這一特色文化納入市場經濟軌道,開展“以文養文、多業助文”活動。1993年,以袁寶華為代表的一批農民畫家在農民畫的基礎上,利用麥秸稈開始了麥草畫的研制與開發。他們大膽吸收國畫、剪紙、烙畫等藝術表現手法,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以精湛的制作工藝研發出了風格獨特、形神兼備的民間工藝珍品——麥草畫,成為農民畫的延伸和發展,可與汴繡、蘇繡媲美,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為把這一特色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羅店鎮籌資70多萬元建起麥草畫生產辦公大樓,成立天中麥草畫工藝品有限公司,在全鎮招聘500多名心靈手巧的青年農民從事麥草畫生產制作。天中麥草畫經過多次更新換代,開發出花鳥、山水、人物、歷史名畫等六大系列100多個品種,并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獲得進出口經營自主權。麥草畫作品《清明上河圖》、《騎虎女神》分獲全國工藝美術大展一等獎和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銀獎。2011年,汝南麥草畫制作工藝入選駐馬店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該鎮有3000多人從事麥草畫加工業,并帶動周邊許多農民生產加工。他們中有許多成為企業技術骨干和文化產業帶頭人,有的還在武漢、鄭州等地創辦多家麥草畫廠。
日前,筆者采訪了汝南麥草畫新一代領軍人物袁月英。從小受父親袁寶華的影響,她19歲就開始在天中麥草工藝品有限公司學習繪畫、制作,很快成為公司的技術骨干。她以汝南梁祝故里文化為素材,制作的一幅幅精美絕倫的梁祝系列作品,曾榮獲河南省第三屆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一等獎、中國專利博覽會金獎、第五屆中國西安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工藝美術系列技術成果金獎。2003年,她成立了袁月英麥草畫藝術研究院和天中禮品有限公司。在繼承和發揚祖傳民間工藝的基礎上,她勇于探索、大膽創新,開發出了麥草畫工藝口杯、浮雕麥草畫、麥草畫屏風、卷軸麥草畫、立體麥草畫等千余個品種,年創產值500多萬元,安排農村富余勞動力500多人,成為當地麥草畫生產的主要企業。
今年40多歲的趙俊明和愛人張冬是羅店鎮羅西村人,也是從天中麥草畫廠走出的技術骨干。1998年,他們成立了明振麥草畫工藝品廠,產品暢銷海內外,年創產值200多萬元,有300多人給廠里加工麥草畫。2011年7月,他們在北京與《心靈雞湯》作者、美國億萬富翁馬克漢森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按照訂單為其制作,精湛的制作工藝得到外國人的稱贊。張冬說:“這幾天收到的訂單很多,都做不及。我們剛為那個億萬富翁制作了160幅自由女神麥草畫,才發往美國沒幾天。”
汝南陶瓷麥草工藝瓶——
麥草畫的創新
作為文化產業,只有不斷進行創新、不斷開發新產品才能發展壯大。汝南麥草畫在向多樣化、精品化發展的同時,更注重新產品的開發和研制。2006年,汝南縣一笑堂成功研制開發出新的工藝品——陶瓷麥草畫工藝瓶,這項發明把汝南的麥草畫和景德鎮的瓷器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觀之凸凹有致纖毫畢現,觸摸光滑細膩溫潤如玉。陶瓷麥草畫工藝瓶的神奇之處在于把瓷器和麥草畫這兩種藝術瑰寶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比起傳統瓷器,它具有植物莖稈的自然光澤和紋理,有用料安全、形象逼真、立體感強等特點;比起傳統麥草畫,它有抗氧化、永不褪色和更加實用等特點,易于長期保存。目前,該公司已研發出六大系列300多個品種,產品俏銷國內外市場。公司還采取“公司+農戶”的形式,帶動農戶500多戶,每年為畫農增收千萬元以上。
文化產業富了萬名百姓
麥草畫、麥草工藝瓶俏銷,使得昔日被當柴燒的麥秸稈身價倍增,出現“汝南麥秸比麥貴”的現象;許多農戶人工收打小麥,把挑揀好的麥秸稈賣給麥草畫公司,僅此一項,全縣農民一年增收100多萬元。
以天中麥草畫有限公司、袁月英麥草畫工藝品有限公司、汝南一笑堂有限公司為主的大批文化企業的興起和發展,不僅發展壯大了當地特色文化產業,而且有力帶動了當地群眾走上致富路。目前,汝南縣擁有國家級書法、美術、民間藝術家等協會會員65人,省級會員109人,市級會員400多人,他們中絕大多數是農民。全縣從事文化產業的人員有2萬多人,年產值超億元。 記者 劉仁忠 通訊員 李勤玲【原標題:金色麥草畫鋪就萬名農民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