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工藝 >> 瀏覽相關信息

張書碧(河南盤谷硯非遺項目傳承人)

2014/7/10 14:15:02 點擊數: 【字體:

張書碧(河南盤谷硯非遺項目傳承人)
 
    張書碧,1989年被評為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1996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工藝美術專業技術人員;1999年被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06年被評為河南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坐在辦公室接受采訪的張書碧,思路清晰、從容隨和,絕無藝人的那種清高和咄咄逼人的架勢,讓人禁不住產生一種錯覺:這樣一位爽朗的人,理應活躍在眾所注目的舞臺,而不應整天跟石頭和雕刀打交道。

    聽張書碧講自己的制硯故事,似乎有些平淡,并不如期待中的那么曲折精彩。因為,按照常人的思維,一心撲在承載歷史文化底蘊的鑒賞品中,靠制硯打拼天下的張書碧,他的人生一定伴隨著很多艱辛、困苦以及,欲說還休的無奈,回首起來肯定感慨頗多。但在張書碧看來,自己可以說是一路歡快地走到今天,他默默無聞地雕刻,花費10年工夫完成一件作品“黃河神龍巨硯”。在制硯這一特殊領域,他一直自編自導著自己的精彩。

    入門伴侶,事業搭檔

    35年前,一個10歲的小男孩捧著自己的畫本跑到縣文化館,想拜這里的安民先生為師。館里的人見找“老安”的竟是一個小孩,都大笑。這時,一位個頭不高、身材稍胖的人站到了男孩兒面前,笑著告訴他自己就是他要找的老安。當安民老師問小男孩有什么事時,小男孩激動的回答:“我要學畫畫!”于是掏出自己的畫本給老安看。老安欣賞他的膽識,想都沒想就收這個小男孩為徒,這個小男孩就是張書碧。

    從小酷愛繪畫的張書碧與在文化館工作的安民先生,注定要成為事業搭檔。與其說他們是師徒關系,不如說安民是他制硯路上的黃金伴侶。

    安民生于1916年,抗日戰爭時期奔赴延安,后隨畫家趙望云學畫。雖經歷各種磨難,但他仍以滿腔激情,帶著畫筆投入到國家的建設事業中。而張書碧上小學時,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雖酷愛畫畫,但無錢買畫筆,他的童年是靠自制炭筆畫畫的!正是張書碧和安民先生有了這種相似的經歷、夢想與共同愛好,成就了他們同時扎根藝術的沖動。

    1971年,因國家出口需要,特別是國外友人提出對盤谷硯(盤谷硯亦稱天壇硯,因其硯石產于河南省濟源市盤谷山地而得名)的需求,國家外貿部、輕工業部、河南省輕工廳等,組織了對瀕臨失傳的盤谷硯的恢復生產工作。張書碧從安民那里得知這一消息后,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學硯雕。當時主持恢復盤谷硯生產的副局長把安民先生從文化館調出來,聘請他為盤谷硯的專業設計師。為加強對雕刻人員的培養,決定除老藝人帶子學藝外,另由安民老師推薦,從全縣的美術愛好者中選拔人才。張書碧是幸運的,順理成章地在安民的引薦下,進廠當了雕硯工,走上了專業制硯路。

    安民負責硯臺的造型設計,張書碧的工作則是在老藝人的教授下照樣品雕刻。安民對圖紙的設計很認真,每定一個題材,他都盡力搜集資料,根據藝人的雕刻技法和各自不同風格畫出草圖,征求藝人意見后,再畫出正式圖稿。盤谷硯是一個博大精深、集金石、書畫、雕刻等藝術為一體的藝術。漸漸地,張書碧意識到:歷史上關于盤谷硯的著述很少,而盤谷硯豐富的文化內涵需要挖掘、繼承、發揚。去哪里找一本這樣詳述盤谷硯精髓的書呢?他找遍各個書店,卻失望而歸。

    既然買不到自己尋覓已久的書籍,“我就要為盤谷硯著書立說”。當張書碧把著書立說的想法、計劃和搜集到的資料交給安民老師時,老師激動的說:“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要細心去做,不能棒槌拉二弦——粗而糙,要從歷史和藝術多方面進行闡述。”

    得到了安民老師的支持,張書碧信心倍增。于是,他開始了艱難的探訪創作之路。他先后拜訪了許多我國著名的權威專家、學者,如中央美術學院的葉喆民、北大地質系的鄭轍、故宮博物院的傅秉全、畫家鐘靈、田零、馬蕭蕭等,這些大師們的指導讓他受益匪淺。經過十余年的努力,一部首次反映盤谷硯的專著《中國天壇硯》一書完成。全書共16萬字,包括硯史、硯石品種、硯礦地質、雕刻技法、設計造型、傳統題材、銘文、傳說等內容。因此書的精辟淵博,他先后榮獲“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優秀獎”。

    瘋狂開拓,十年磨一硯

    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帶給張書碧無限靈感。

    他拿著地質圖,對濟源的太行、王屋山區進行了有計劃的考察。一次,當他奮力登上一座山峰時,發現立足處只有一米見方,腳下就是萬丈深淵。他驚呆了,等他緩過神觀察四周時,發現這險絕之處正是山西高地與華北平原典型的斷裂帶——盤谷斷層。也正是這一連綿30多公里的盤谷斷層,使得距今6億年的盤谷硯石得以從深深的巖層中顯露于世。

    不畏艱險考察地質、博覽群書,張書碧具備了開闊的文化視野。他感到,只有將硯雕藝人與書畫家、文學藝術家結合起來,才能達到硯雕藝術與書畫藝術的融匯,才能促進硯雕藝術的發展。經過反復思考,他依硯石形狀選擇了歌頌“黃河·母親”的主題,作品名稱定為《黃河神龍巨硯》。

    巨硯的創作過程是漫長的,歷經了許多生活、工作的艱辛。他頗有感觸地告訴記者說:“狼蟲虎豹就不說了,為了搜集資料、考察地質,我整天都要在森林里尋摸,餓了吃點隨身攜帶的干糧,渴了喝些小河水。”有一天,他正在森林里進行地質考察,突然聽見嘩啦啦的響聲。他好奇地走了過去,出現在他面前的原來是一群威猛的“牛犢”,正在洞門口休息。發現稀奇的動物,他并沒有上前打擾這群“牛犢”,轉身悄然離開了。遇到山民時,他問起了這件事,山民們嚇得目瞪口呆,告訴他那是一群狼,不是什么牛犢,他闖進狼窩了!上天保佑,在有驚無險中他離開了狼窩,直到現在回想起來還有些后怕。

    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他夜以繼日地工作,累得病倒了但還是爬起來繼續干。當硯面上是高低起伏的浮雕、四周是銘文的巨硯展現在眼前的時候,他那激動之情難以言表。完成的那刻,全家歡呼著一起動手幫他打磨拋光。

    巨硯終于在1997年7月1日前竣工。

    “黃河神龍巨硯”硯長2米,寬1.2米,近3噸重。硯池周圍是56條巨龍,巨龍間雕刻著各個歷史時期黃河文化的經典景與物。他用龍具象化了各個時代的文化特征。巨硯周圍40厘米高的側面上,鐫刻有臧克家、賀敬之、光未然、吳祖光等30多位著名文人的手跡。

    經鑒定,國家輕工部把“黃河神龍巨硯”定為國寶。對于這樣的榮譽,張書碧說:“是不是寶物,最終還得讓作品自己說話。藝術是一種文化的注入,盤谷硯是一個載體,它就像船,承載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將要開向一個遙遠的時空,以此展示中華民族的英明睿智。

    打造精品,精致人生

    常年躬耕于硯石制作,雕刻、打磨、拋光……這些枯燥單調的工作,并沒有改變張書碧熱情開朗的性格。

    2006年,雕塑市場成交量小,價格偏低。雕塑仍以城市雕塑為主,而城市雕塑藝術性差且濫。架上雕塑受到冷遇,缺少精品力作。

    在這種情況下,張書碧并沒有對自己的產品失去信心,他仍堅持自己的觀點:絕不能陷入價格戰的泥潭。推出精品,提高小型硯臺的生產量,讓人們意識到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東西堅決不能丟棄。事實證明,張書碧的果敢生產及兼容并包的生產模式不但沒有影響產品的銷售額,反而為自己的產品增添了一抹亮色,形成了造型優美、品種多樣的系列化產品。這些產品的價格分別在幾百元至幾十萬元之間,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市場需求。其中,有人出200萬元~300萬元的價格購買“黃河神龍巨硯”,他沒有心動。

    張書碧說:“我的作品,有可能被歷史湮沒,但也有可能流傳下去。我覺得產品的價格是合理的,因為我用的是最好的天然硯料,是經過數年考察嚴格篩選的珍貴素材,從材料的品質和雕塑的標準上都是有保證的。”

    做精品,是每個創業者的追求,但并不是都能成功。經過20余年的摸爬滾打,張書碧深有感觸。他說,做精品,需要足夠的耐心和耐力,需要忍受陣痛,最需要的是堅持,哪怕是命懸一線,也不要隨波逐流,急功近利帶來的只能是一時的輝煌。他不希望自己的事業一飛沖天,期盼的是產品的蒸蒸日上,循序漸進。他說,這樣更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只有執著地付出,才能擁有體驗收獲時的坦然之樂;只有心態超然,才能看得更廣、走得更遠。

    10歲開始尋找自己的事業搭檔,20歲開始學習雕塑,30歲被人關注,讓張書碧覺得環境和空間都有些不夠用,而媒體的報道也不一定準確。但他說:“這都沒有關系。時間可以說明一切,你是怎樣的人、怎樣的藝術家,會慢慢地呈現在大家面前。”

    張書碧說自己沒有傳奇的制硯故事,他一直按著設計的模式在從小到大發展,引經據典、收集素材,沒有承受那種大起大落的失重,而他自己的經歷也平淡無奇。順順利利地工作,踏踏實實地經營,勤勤奮奮地雕刻,一切都順理成章。

    一個執著于做精品的人,也一定會讓自己的人生精致豐富,張書碧就是這樣。市場經營是困難的,但他卻能在雕塑市場的沙漠中開辟出綠洲。用別人的話說,他的成就不是一夜之間,是慢熱起來的。這種熱度不是靠廣告“烘”出來的,而是靠理念焐出來的,是十年之功鍛造出來的。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華端硯城(2014-04-1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