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瀕臨消失的傳統手工技藝,如今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大槽油了。在魯山縣張官營鎮楝樹村,65歲的劉新建便是傳統榨油工藝大槽油的傳人。劉家如今還保存著一套完整的大槽油制作設備,其中兩根粗壯碩大、油光發亮的木榨,由槐樹干挖槽而成,已經有近500年歷史。
據介紹,壓榨法是一種歷史很悠久的制油方法,早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壓榨取油的記載。與機榨油相比,魯山大槽油的木榨楔式榨油工序十分繁雜,從炒芝麻、石碾碾芝麻、稱沫、熘鍋蒸末、包餅、裝榨,到最后壓榨取油,共有10多道工序,而且都要靠人工來完成,每道工序都融入了操作者長期積累的豐富經驗和獨特技巧,尤其最后的工序錘打油尖,要根據不同時間段選用從5公斤到24公斤不同的特制鐵錘,一錘一錘地將一根根楔子揳入,最后金黃色的油滴到木槽里,再流向油缸,就是“大槽油”了。
據劉新建老人介紹,隨著榨油機的出現,大槽油油坊已經衰落,最后,連木榨都扔得無影無蹤,只有劉家這塊百年老槐做成的木榨還留存著。2009年,魯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時,發現了這副大槽,便提議劉新建恢復傳統的大槽油生產。如今劉新建已把在外打工的兒子、女兒勸回家,開始手把手地傳授這門祖傳絕技。
與大槽油的幾近失傳相比,對于郟縣金鑲玉,當地人要熟悉得多,因為北京奧運會上,冠軍被授予的便是以“金鑲玉”為特色的奧運會獎牌。
相傳,金鑲玉的歷史與和氏璧頗有淵源。王莽篡位,脅迫皇太后交出玉璽,皇太后一怒將玉璽摔在地上,掉了一角。后來,王莽下旨找能工巧匠整修,用黃金鑲上了缺角,被稱為“金鑲玉璽”,金鑲玉因此得名。因此,傳統金鑲玉工藝指對精美工藝品瑕疵進行掩蓋,或對毀損的工藝品進行修補,加上手工藝人的奇思妙想,使器物不僅掩飾了缺陷,反而更加精美,更具有鑒賞性,并漸漸形成了一種工藝而流傳了下來。
金鑲玉也稱鍍金錫鑲工藝,即在玉石、陶瓷、紫砂、琉璃等工藝品表面鑲錫、包金的工藝。其主要技藝在“鑲”上,要把金絲或金片鑲嵌到圖案中。據了解,郟縣姚莊回族鄉的金鑲玉工藝最早源于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民國時期比較興盛。其中,姚莊鄉李姓人家是把金鑲玉工藝傳承下來的主要家族之一,至今在李家已傳承了六代。李家不僅秉承了傳統工藝,還致力于開拓創新,將現代科技和傳統手工藝結合,形成了冶煉、鏤雕、光潔處理、鍍金等幾十道工序,開發出了獨具特色的郟縣金鑲玉,從此這種皇家工藝品也開始了它的親民之旅。□ 文/圖 本報記者 奚同發【原標題:北魏傳來大槽油 郟縣留存金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