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工藝 >> 瀏覽相關信息

朱氏彩繪 中原奇葩

2013/8/9 10:11:34 點擊數: 【字體:

朱氏彩繪 中原奇葩

朱氏彩繪 中原奇葩

朱氏彩繪 中原奇葩

    彩繪,近幾年在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中間異常流行,彩繪因其能展現個性化的自我而備受年輕人喜愛。其實,彩繪中國自古有之,被稱為丹青,常用于中國傳統建筑上繪制的裝飾畫,成語“雕梁畫棟”由此而來。后來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并被兩者廣泛運用和發揚光大,無論服飾、工藝品還是生活用品,都不乏彩繪的身影,乃至很多人都誤以為彩繪是舶來之物。

    中國建筑彩繪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它自隋唐期間開始大范圍運用,到了清朝進入了鼎盛時期,清朝的建筑物大部分都覆蓋了精美復雜的彩繪。除了主要的梁和枋,其他柱頭、窗欞、門扇、雀替、斗拱、墻壁、天花、瓜筒、角梁、椽子、欄桿等建筑木構件上也都精雕細琢。

    中原朱氏彩繪,從清末至今,一脈單傳已至五代。朱氏彩繪的絕活“能在幾厘米的紙和木板上瀝出頭發絲般的云龍和花鳥異獸,使繪出的圖案像淺浮雕一樣富有立體感”。去過中岳廟的人,都會被大殿中兩尊高達6米、姿態雄偉、氣宇軒昂的鎮殿將軍像所吸引。這兩尊彩繪泥塑采用中原民間傳統工藝精雕細琢,在全國也屬罕見。而這精美之作,便出自朱氏彩繪第四代傳人朱彥林之手。

    12月2日,在朱氏古建園林彩繪有限公司里,當朱氏彩繪第五代傳人朱長存極其認真地向我們這些門外漢講解貼金箔秘籍時,我從他專注的神情中感受到朱氏彩繪五代傳承的精神之源。記者 蘇瑜 文/圖

    A 3D古法傳承百載

    作品遍及少林武當

    中國古建筑之精美,常常用“雕梁畫棟”、“金碧輝煌”來形容,講的就是建筑彩繪的技藝,而其中的佼佼者,便屬河南的朱氏彩繪。河南的少林寺、白馬寺、湖北的武當山道觀……無不有朱氏彩繪的作品。內地古建筑專家秦曙光更大贊:“這種工藝可使傳統彩繪3D化,除故宮的專家外,只有朱家培養的彩繪師能掌握。”

    朱氏彩繪起源于清末,已有近200年的歷史,歷經五代,一脈相承。朱世顯、朱運洪父子是朱氏彩繪的創始人,作為工匠,無房無地,只能漂泊謀生。湖北武當山的彩繪、泥塑,河南汝南縣東關的“城隍廟”彩繪塑像、南海學校“書香閣”就是他們父子在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

    而朱培修、朱彥林父子經歷了新中國建立前后兩個截然不同的歷史時期,也使得朱氏彩繪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文革”期間,朱彥林和陳學蘭夫婦飽受非難,他們創作的“還我河山”岳飛塑像,在湖南全國民間工藝美術大賽獲得一等獎,可是回家后被縣領導批評,關押了17天。

    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逐漸重視古建筑保護,朱氏彩繪逐漸恢復、發展。朱彥林夫婦帶著兩個徒弟整體修復了河南嵩山中岳廟、河南湯陰岳飛廟等多處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創作了“湖北木蘭山木蘭將軍群組”、“廣東肇慶鴻云寺”等泥塑、彩繪。

    朱彥林7歲就跟著父親朱培修學活,并不局限于朱氏傳統的技藝,而是廣投名師,吸取別人之長。“父親讓朱氏彩繪達到了頂峰,他桃李滿天下,培養出了很多優秀人才,南有武當山負責彩繪設計施工的李二彥,中有在河南彩繪界的領軍人物程偉、潘國軍、張俊奇、趙武建等。目前全國從事朱氏彩繪技藝的有三四百人。更讓人佩服的是,父親泥(塑)、壁(畫)、彩(繪)全活,他去世后,我們在泥塑上很難達到他的水平。”

    B 一脈單傳

    在朱氏家族的彩繪技藝傳承上,有一個扮演著非常重要角色的女人,她就是陳學蘭。 1987年,在鄭州城隍廟進行彩繪施工的朱彥林,被河南省文物部門以收文物的形式從確山縣二輕局工藝美術部特招到該研究所。結婚后便跟著丈夫朱彥林學彩繪的陳學蘭,這一年放棄工作,跟著丈夫全身心投入到彩繪事業中。天妒英才,一年半后,朱彥林去世。

    “父親英年早逝,如果不是母親把師兄弟們凝聚在一起,朱氏彩繪將會陷入困境。”朱長存說,關鍵時刻,母親挑起家族重擔,為朱氏彩繪的傳承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巨大作用。她親自披掛上陣,長年在一線工作,修復了河南大量的國家級、省級文物古建筑;2004年,67歲的陳學蘭接到通知,帶隊負責鄭州文廟的彩繪工程,精美的二十四孝圖由此而在文廟活靈活現。

    而朱長存成為掌門人的經歷更是神奇。朱長存青年時參軍入伍,后從醫20多載。2002年前后,眼看著母親年齡越來越大,作為朱家唯一的男丁,朱長存放棄了自己穩定的工作,開始投入到彩繪中。

    “壓力很大,雖然從小耳濡目染,但畢竟自己當時已經40歲了。”朱長存說,為了更好地傳承朱氏彩繪,他把自己關到房間臨摹父親的小樣。“堅持了一年。做夢都是畫小樣。”一年后,當朱長存畫了龍給母親看時,陳學蘭驚呆了。“我當時都不敢相信,他是軍人出身,多年從事醫療工作,從未學過設計、畫圖,我在旁邊看著他一會兒畫了四五張,比我那些學了多年的徒弟畫得還傳神,后來把圖樣交給研究所領導時,一口肯定是他父親朱彥林畫的。”

    除了刻苦學畫,想來朱長存也遺傳了朱氏家族在彩繪上的天賦,而這種天賦同樣也出現在朱長存的子女身上。

    “我女兒19歲,鄭鐵六中的美術生。在繪畫上,她有著更遠大的理想。兒子朱藝,今年15歲,他現在都沒有心思上學,特別喜歡去工地,現在畫的小獅、小狗等也非常漂亮,栩栩如生。我計劃讓他當兵,磨煉一下他的意志,等將來時機成熟,再傳授技藝給他。”朱長存說,中國傳統文化積淀厚重,必須把學習搞好,將來從事彩繪這一行時,才能對得起每一處古建筑,不辜負祖宗留傳下來的精湛技藝。

    百年不傳的獨到之秘

    歷經五代人精心培育的朱氏家族,形成了其獨有的藝術特點,一脈相承至今。朱氏彩繪之所以今天名揚四海,在國內享有盛名,是因為其有著百年不傳的獨到之秘,尤其是“瀝粉焊線”工藝。朱氏彩繪的“瀝粉焊線”工藝堪稱彩繪中的絕活,能在幾厘米的紙和木板上瀝出頭發絲般的云龍和花鳥異獸,使繪出的圖案像淺浮雕一樣富有立體感。

    朱長存特意讓記者用手摸一摸他們用瀝粉、焊線工藝繪制的云龍小樣,金色的邊框鼓出,像是焊上的金邊,金箔、顏料、桐油等混合而成的瀝粉,用專用工具擠出,厚薄不一的圖案就有了立體感。 不僅如此,朱氏彩繪在泥塑、壁畫造型及施工藝方面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如其在泥塑武像固定盔甲衣飾方面用9個吞頭在頭、脖子、腰等9個部位及用麻線、鐵絲在18個地方把衣服扎起,固定衣飾形狀,俗稱“九吞十八扎”;佛像衣紋中的“兔耳折”、“棉油松香製眼球”等傳統技藝手法更是不傳之秘,雕塑出的泥塑立體感很強,神形兼備,走近雕像讓人有種被透視的感覺。

    除以上這些獨特的工藝手法外,朱氏彩繪還講究根據不同的建筑、場合繪出不同的圖案,比如河南的太昊陵主要建筑畫龍,而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鄭州晚報 2012-12-1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