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的洛陽唐三彩研究院院長高水旺,用自己的一雙巧手,喚醒了沉睡千年的古老技藝,讓唐三彩再次發出絢麗奪目的光彩。
廢寢忘食,鉆研三彩工藝
近日,在孟津縣朝陽鎮南石山村的洛陽九朝文物復制品有限公司成型車間內,高水旺正專心地用工具打磨唐三彩馬。
20世紀初,唐三彩制造工藝的研究工作開始在南石山村流行起來。1973年,15歲的高水旺跟隨父親學習建造窯爐。父親去世后,為了賺錢養家,17歲的高水旺開始學習唐三彩的制作。
1980年,高水旺在自家建了一個小窯爐,照著撿來的唐三彩真品殘品不斷嘗試燒制,還經常跑到博物館琢磨唐三彩文物的造型、特征。1983年,高水旺進入洛陽工藝美術研究所學習雕塑。1984年,他回到南石山村,繼續進行唐三彩傳統技藝研究。白天,他騎著自行車,拿著編織袋到邙山選料、配釉,經常顧不上吃飯;夜晚,他拿著火鉗在窯爐旁反復燒制,常常忙活到凌晨三四點,每個月燒壞的殘片都有幾籃子。
經過不斷嘗試,1987年,高水旺終于配出了唐代釉的成分。
技藝高超,傳承三彩藝術
1998年,高水旺在南石山村創辦洛陽九朝文物復制品有限公司,增添了全新的工藝生產線。2007年,高水旺投資建設的唐三彩專題展廳建成。同年,他申報的唐三彩傳統制作技藝成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他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2009年,他的作品《三彩啃蹄馬》獲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2010年,他的作品參加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獲金獎;2012年,他舉辦的“唐三彩藝術世界巡回展”在洛杉磯引起轟動,并收到美國國會頒發的祝賀狀;2013年,他的作品唐三彩《古道的守望者》獲中國工藝美術界最高獎項——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2013年,他的作品《三面觀音》榮獲第三屆“大地獎”金獎……
不遺余力,宣傳三彩魅力
2007年,高水旺成立洛陽唐三彩研究院,并聯合國內專家學者進行唐三彩的文史研究,整理相關文字300余萬字,發表論文10余篇。
2012年,他成立洛陽唐三彩博物館,組建專業的講解團隊,免費向觀眾講解唐三彩的歷史、傳統工藝等。當年,他還聯合百度,創建數字博物館。
2014年,他開發微信公眾服務平臺,讓更多人知道并了解唐三彩。
近年,他還舉辦“進課堂、辦講座”活動,走進我市河洛中學、市二十二中、洛陽師范學院等,為廣大師生講述唐三彩的起源、發展和藝術魅力。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我有這個責任和義務,讓更多人認識并了解洛陽的唐三彩文化,并將其發揚光大。”高水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