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花甲的鈞瓷藝術家楊志先生,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其代表作品有三件:吉祥尊、羅漢爐和荷葉小品《小蝌蚪找媽媽》。尊和爐是鈞瓷的傳統器形,萬變不離其宗,這個荷葉小品是怎樣的形狀和色彩呢?一個周末,我踏上了探奇之路。
楊志的鈞瓷作坊,位于古鎮神 的小巷深處。說是作坊,因為在我看來,像鈞瓷這樣的藝術品,不能與工廠這樣現代化、標準化的生產畫等號,只有坊間制作并堅持手工藝品制作方法的才符合鈞瓷的高貴身份。
楊志的作坊有兩進院落。第一進有作品陳列室和大師的居室兼設計室。穿過月亮門進入后院,便是生產區了。這里有制坯間、晾曬間和一座窯、一座爐。窯是按傳統工藝燒煤的老窯。爐是燒液化氣的,做實驗用,現代一點。
在陳列室,幫助楊志摘取大師桂冠的三件作品擺放在不太顯眼的位置。但這三個“精靈”卻具有超凡的視覺穿透力,使你不由自主地朝著它們走去。第一感覺是,三件器物都保留了鈞瓷的傳統色彩基調,靜靜地散發著鈞瓷的本真,同時又有一種似有若無的超越色彩的靈性在激發你的聯想。我腦海里頓時浮現出屈原《九歌》中描繪的夏啟偷窺天女之舞的曼妙和絢麗。那件《小蝌蚪找媽媽》,原來是一個荷葉盤。荷葉本是綠色的,但盤上的綠色所占面積很小,卻有一種通體都是綠色的錯覺。深色的蝌蚪狀的花紋自由地散落盤中,與荷葉融為一體,盡顯自然。
過去的事情,楊志已淡然,他跟著我們走,很少開口說話。當走到那件叫做牡丹尊的作品前,大師來了神采,話匣子打開了,一發而不可收。
以牡丹花形入器,把浮雕技術融入鈞瓷,都是大師的首創。大師說,現在國泰民安,鈞瓷是國粹,應該把這段歷史用象征富貴的牡丹表現在鈞瓷作品上,讓它流傳后世。
傳世作品,當用傳統工藝制作。選料,配方,和泥,手工拉坯,手工雕刻,所有工序都由楊志一人親自操刀。
燒窯的燃料用煤不用氣。入窯到出窯,24個小時,楊志守候在窯門邊觀察溫度變化。入窯前,按傳統還放了鞭炮,擺了供果,祭祀了窯神。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那一窯牡丹尊出窯時,像牡丹花一樣萬紫千紅,把人都看呆了。大師像接生一樣,冒著窯爐的余熱,親自把器物一件件從窯中搬出,一件件審視,從頭看到腳,從里看到外。一窯80多件,無瑕疵的不到10件。“十窯九不成”,這樣的成績已很不俗。楊志讓兩個兒子把成品搬到庫房,把有瑕疵的搬到屋后,噼里啪啦,統統砸掉。飛濺的碎片,讓我們看得驚心動魄。
離去的時候,我久久地回望神 。這里有傳承歷史的典型象征物,一種由瓷器濃縮的地域文化品格,而鑄造和傳承這種品格的,是一代代像楊志這樣為CHINA(瓷器)辛勞并快樂著的人。□鄭泰森文圖【原標題:鈞瓷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