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上午,記者從內黃縣文廣新局獲悉,該縣農民畫在第二屆河南省農民畫展中獲得一等獎17個,占全省53%。內黃農民畫在全省獲獎作品中遙遙領先,以絕對優勢獨占鰲頭。這是內黃縣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獲得的一等獎占全省53%
內黃縣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內黃縣選送64幅農民畫作品參加由河南省文化廳主辦的第二屆河南省農民畫展,其中59幅作品得獎。其中,獲得一等獎17個,占全省53%;二等獎16個,占全省37%;三等獎14個,占全省13.7%,優秀獎12個。“2009年,第一屆河南省農民畫展中,我們獲得的一等獎占全省38%,這一屆我們獲得的一等獎占到了全省的53%,這與大家的努力分不開。”該負責人說。
當日上午,在內黃縣文化館的畫室內,56歲的王東希正在創作農民畫。“這幅農民畫是《飯局》,描繪的是村民端著碗、蹲在地上,一邊吃飯一邊聊天的場景。”王東希畫完一筆后,抬起頭笑著說。在第二屆河南省農民畫展中,王東希創作的《群牛鬧春》、《紅雙喜》、《老相思》獲得了一等獎,此外,他的作品還獲得了3個二等獎和2個三等獎。不僅如此,王東希的愛人張俊梅創作的《回娘家》獲得了一等獎,還有5幅作品獲得了二等獎。在內黃縣,除了像王東希和張俊梅一樣的職業畫師潛心研究、創作農民畫外,還有民間老藝人、美術老師、畢業于美術學院的學生參與到農民畫的創作隊伍中來。內黃縣農民畫的創作隊伍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
不僅創作隊伍擴大了,內黃縣的農民畫的內容和風格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一位高校教授說,內黃縣的農民畫確實好,但內容大多反映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村生活,應該多反映新農村的變化。”內黃縣古棗園農民畫公司經理安援朝說,為解決農民畫內容單一的問題,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創作題材、擴大創作源頭。為解決風格和創作手法單一的問題,他們將農民畫與年畫、燈籠畫、國畫、剪紙、泥塑相結合,使內黃農民畫的創作面貌更加豐富。
內黃縣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內黃農民畫、木板年畫、麥稈畫、根雕、刺繡、民間藝術表演等民俗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有1000多人,每年生產、創作作品10余萬件。
非遺總數位居全市第一
8月20日上午,內黃縣馬上鄉大黃灘村梅花拳舞獅隊隊長王現鋒帶著隊員們在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舞獅。“我們梅花拳舞獅隊每年表演近500場。我們村家家戶戶都參加舞獅,大人、小孩都會舞獅。”王現鋒在電話中高興地說,“為了進一步保護和發展大黃灘舞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我們將成立公司,實現由業余表演到職業化表演的轉變。”
內黃縣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內黃縣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工程,搜集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27680條,調查項目1039個,涵蓋14個門類100多個種類。目前,內黃縣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項目1個、省級非遺項目7個、市級非遺項目29個、縣級非遺項目40個。內黃縣非遺總數位居全市第一。
全縣180余家文化產業機構
8月20日下午,在森潤工藝品有限公司車間里,工人們正在制作圣誕系列工藝品。“這些工藝品都是按訂單生產的,包裝后將出口美國。”森潤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震說,該公司是“河南省50強文化企業”,主要生產加工樹脂、水泥、鐵藝、陶瓷等工藝品,以家居裝飾、圣誕節、家庭花園和公共花園工藝品等系列產品為主導。
目前,內黃縣文化產業機構有180余家,涉及廣播電視、網絡廣告、印刷、音像、工藝美術、旅游、圖書等多個門類,從業人員有4000余人。其中,擁有3A級旅游景區1家、國家級文保單位2處、“河南省50強文化企業”1家、鄉村生態旅游經營實體10余個。內黃舞獅、高蹺等民間藝術演出團隊在北京、南京等年演出量達1000多場。2014年上半年,內黃縣文化旅游業總產值已超過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