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歷來被人們視為神圣之物,無論是古人祭祀天地,還是國微圖案的選定,都賦于了小麥極高的地位,它象征豐收和財富。而起源于民間的麥草畫(又名麥稈畫、麥秸畫),則賦予了麥草以更強的藝術生命力。
麥秸畫是我國古文化藝術的一塊瑰寶,它和剪紙、布貼一樣是一種剪貼藝術。麥草畫源于隋唐時期,宋代達到鼎盛,曾是宮廷御用的工藝品。由于后世逐漸沉寂,在歷史文物文獻中一直難覓其蹤跡。直至上世紀60年代秦懷王墓發掘,麥草畫才得以重見天日,驚艷世人。從發掘出來的麥草畫原作可以看出,雖經兩千多年歲月腐蝕,但畫作造型逼真,色澤鮮明,仍不失其古樸典本色,令人嘆為觀止。
在河南汝南縣的羅店鄉,麥草畫這一古老工藝煥發出了新的生機。羅店鄉是遠近聞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出自農家之手的麥草畫,是在該縣王橋農民畫基礎上演變而來的。這里的農民畫源于明清,已有300余年歷史,繪畫、書法、剪紙、泥塑等民間工藝十分普及。
解由仁生于1641年,少讀私塾,喜愛繪畫、碑刻,經常出入廟宇殿堂,對壁畫、廟畫頗有研究。他創作的農民畫主要以民間故事和傳說、民間風俗和農村的生活為題材。后來,解、李、薛三家結親,解元慶、李鴻運、薛國友跟隨解由仁的兒子解東望學習民間繪畫,以解氏為代表的農民畫在當地逐漸發展起來并世代相傳,這就是王橋農民畫的前身。
在上世紀70年代,羅店鄉(當時稱為王橋公社)就已成立了“王橋農民畫院”,涌現出農民畫家400多人;1993年,又創辦了全國首家農民畫院——河南王橋農民畫院。正是這一批批的農民藝術家,利用業余時間,運用自己的耐心和創造力,將纖細的麥稈進行割、漂、刮、碾、燙、熏等多道工序,終使麥草畫這一古老的工藝精粹獲得了新生。 羅店麥草畫也因獨特的藝術價值,被文化部正式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與汴繡、蘇繡媲美。2006年,汝南農民畫入選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羅店鄉麥草畫以其出色的工藝和表現技巧,展現了深厚的傳統民族文化內涵和底蘊,極富現代裝飾性和欣賞性。同時麥草畫因其獨特的原料,具有光澤透亮、裝鈽效果好、藝術感染力強等優點,制作出的人物、花鳥、動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以古樸自然之感,令人賞心悅目。而在羅店鄉明振麥草畫憑借著精湛的工藝和別具匠心的創造力,成為了行業的佼佼者,獲得了各界人士的推崇,產品遠銷海內外。
2011年7月,《心靈雞湯》作者、美國億萬富翁馬克漢森對明振麥草畫一見鐘情贊不絕口,他的夫人更是愛不釋手,把趙俊明贈送的麥草畫懸掛于別墅廳堂品鑒。僅去年,趙俊明就為馬克漢森定制了160幅自由女神麥草畫。
作為行業的領頭人,趙俊明不僅繼承和發揚了傳統麥草畫充分利用麥稈的自然光澤和紋理質感的工藝技法,又借鑒吸收國畫、版畫、雕刻等藝術手法,把其精華融會到麥草畫制作中,讓傳承千年的麥草畫與時尚流行的各種工藝品實現了完美統一。
麥草畫與瓷器融出“黃金瓶”。汝南的麥草畫和景德鎮瓷器的巧妙結合是趙俊明等人的又一種創新。酷愛藝術的趙俊明從來沒有停下創新麥草畫的步伐,因為他相信,只有不斷技術創新,注重新產品開發才能使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壯大,更好的融入生活。他查閱書籍,積極與同行溝通交流,最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研制了美輪美奐的陶瓷麥草畫工藝瓶。
細看麥草陶瓷工藝瓶,可見其身凸凹有致,麥草纖毫畢現;用手輕輕觸摸,可感受到如玉般的溫潤嫩滑光滑細膩。與傳統瓷器比,它具有植物莖稈的自然光澤和紋理,有用料安全、形象逼真、立體感強的特點;而與傳統麥草畫比,它有抗氧化、永不褪色和更加實用的特點,更易于長期保存。
河南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原駐馬店市委書記、原河南省廣電廳廳長宋國華初見明振麥草畫工藝瓶便贊不絕口,他當即揮毫潑墨以“中華一絕,民間瑰寶”八個字給予高度贊譽。
麥草畫“揮毫潑墨”堪稱書法一絕。用麥草“書寫”毛筆字則是趙俊明的又一“突發奇想”。一次趙俊明把中國書協會主席張海的書法用麥草畫做了出來。用麥草畫制作的“黃金體”不僅兼備了張海字體的神韻,更多了黃金質感和立體感。張老看后大加贊賞,當即將另一得意之作托付給趙俊明制作留念。
近年來,汝南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汝南麥草畫名揚海內外。以趙俊明為代表的農民藝術家讓麥草畫這一民間絕活走進了人民大會堂,走進了上海世博會,并遠銷日本、韓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印尼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讓世人為之驚嘆喝彩!
如今,羅店鄉麥草畫已經成為當地農民發家致富的重要途徑。走進羅店鄉,一幅幅如浮雕般的麥草畫,亭亭玉立的麥草畫屏風,如國畫般可以卷收自如的卷軸麥草畫,還有光滑細膩溫潤如玉的陶瓷麥草畫工藝瓶……這樣精致獨特、充滿藝術韻味的麥草畫作品隨處可見。而追隨麥草畫的農民們農忙種田、農閑繪畫,也因此有了一個新的身份——“畫農”。
“真沒想到世人如此喜愛麥草畫,它紅遍了全世界。”趙俊明說,“傳承文化藝術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趙俊明心中始終有一種使命,就是把麥草畫這一民間絕活傳得更廣、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