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小戲落腔的代表性傳承人
對享受慣京劇、豫劇這種文化大餐的城里人來說,文辭通俗的小戲樂腔只能算是清粥小菜。但對淇縣西崗鄉三角屯村大多數人來說,它是陪著自己一路走過文化娛樂極度貧乏年代的好友,是農閑飯后全村人自娛自樂的主要節目。
本來默默無聞、難登大雅之堂的鄉村小戲,近日卻因淇縣西崗鄉三角屯村的74歲老人蘇萬清入選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落腔的代表性傳承人而引起人們的關注。
落腔起源于安陽市內黃縣的一個地方戲曲劇中,由地方民歌小調發展而成,因為其曲調輕快歡樂,故名"樂腔",又因尾音徐徐下滑,又名"落腔",是土生土長的地方小戲。正是出于全村人對落腔的追捧,從1947年落腔開始在三角屯村生根發芽,如今60多年過去了,盡管落腔依然在此久唱不衰,但半個多世紀的民間藝術傳承中,曾經涌現出的"名角"在時間的沖刷下卻日漸稀落。
探訪三角屯,結識蘇萬清
6月19日,記者一行來到淇縣三角屯村,走訪了蘇萬清老人,聽他講述自己這60余年的落腔情結。
一進村,正碰上和老伴買菜回家的蘇大爺,從外表上看,蘇大爺很高,約有一米八。雖已74歲高齡,身體卻很硬朗,聲音洪亮,眼睛炯炯有神。當蘇大爺明白記者的來意后,他熱情地把記者領進家門。
蘇大爺家是普通的農家小院,房子雖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被老兩口收拾得整潔有序。蘇大爺告訴記者,兒女們都搬到縣城住了,周末經常帶孩子回來看望他們,這樣小院里也經常會傳出兒孫們歡樂的笑聲給小院增添了活力,對蘇萬清來說,天倫之樂無非如此。
由于年齡原因,蘇萬清已經有好幾年沒登臺獻唱了,如今他在村劇團的主要職位類似于"導演",幫劇團排排戲,對年輕演員們的唱功、動作加以指導,有時也上臺充當"鼓手"。
由于村劇團主要是自娛自樂,基本上不盈利。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讓村里很多年輕演員靜不下心來學戲,用在落腔上的功夫也就越來越少,蘇萬清等幾位老一輩藝人用心良苦的指點也收效甚微,蘇萬清很無奈地接受著"原生態"落腔傳承越來越難的現實。
雖然久未登臺獻唱,但他平日仍喜歡哼唱幾句,"落腔已經在我的血液里流淌了60多年,死都放不下嘍!"蘇萬清這么評價自己與落腔的關系。
學出"板凳頭"戲,聊以自娛自樂
1947年的農村,生活清苦而單調,沒有電影電視,特別是農閑時節,看戲、聽戲成了全村人最好的娛樂項目。
"那時看戲要跟著戲班跑,戲班走到哪兒,喜歡看戲的村民就跟到哪兒。"回憶起童年生活,蘇萬清一臉感慨。那個年代,在眾多戲種中,盛行于安陽一帶取材于農村生活的落腔備受村民們的喜愛。
"落腔在俺們村扎根兒,還是1947年的事兒,那年冬天,村里幾個富農和中農閑著沒事干,湊在一起商量,請幾個師父來村里教幾出板凳頭戲,一來可以滿足戲癮,二來可以打發日子。由于落腔大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小戲,文詞通俗,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不像京劇、豫劇對功底要求很高,于是他們就決定請師父學落腔。我們第一批請來的三位師父都是汲縣下馬營村的,剛開始幾天是我父親那一輩幾個人學?赡苁菤q數太大的緣故,效果并不理想。"蘇萬清陷入了回憶。
自己學戲不理想,酷愛落腔的蘇父并沒有灰心,把正在讀書的兒子蘇萬清拉到師父面前,請師父收兒子為徒,那年蘇萬清13歲。
"我第一天去拜師時,老師讓我清唱了兩句,試我嗓音。周圍不知誰插了句'老子不行,兒子也難學成',這句話讓我很是傷心,暗暗告訴自己--一定學出個樣來給他們看看。"
登臺演出,成為臺柱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落腔對唱腔、唱功雖不如京劇、豫劇等要求的那么嚴格,但想登臺演出也不是件易事。為了學戲,蘇萬清每天一放學,不是忙著做功課,而是扎到戲班子里學唱戲,直至深夜。"萬清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特別是唱腔和唱功,每一句戲詞,每一個動作都要做到有板有眼,并不敷衍了事瞎糊弄。為了使眼睛看起來更有神,他對著筷子一練就是幾個小時,練得眼睛發酸,滿眼是淚才為止;一個甩馬鞭的動作,要做到張弛有度,就得重復上百遍。
經過3年的刻苦學習,蘇萬清終于登臺演出了。他自己沒料到的是,這一唱就是幾十年,欲罷不能。"剛開始我學的是小旦,但我個子越長越高,只能改唱紅臉。"
雖然后來蘇萬清進了工廠,當了工人,但唱戲仍是他的最愛,只要劇團一招呼,他就會穿上戲裝,登上舞臺。
"這家伙唱起戲來不要命,有一次去劉拐莊唱戲,一天三場,連唱3天,他身子受不住折騰,發起了高燒,本來我們勸他別再登臺了,可是他一聽臺下人高喊'我們要那個高個兒紅臉唱',就坐不住了,又登臺了。"老團長張本然回憶。
講到興致頭上,蘇萬清從里屋拿出二弦,坐在院里小凳上,自彈自唱了一段落腔小戲。
希望落腔能夠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
隨著改革開放,農村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娛樂項目越來越多,落腔的演出越來越少,主要集中在春節期間的幾天里。唯一欣慰的是,落腔自1947在他們村生根以來,一代一代地被該村村民傳承著,目前年輕人中也活躍著不少落腔演員。但對于落腔這一民間戲種能否在三角屯繼續傳承下去,蘇萬清心中沒底。
最讓蘇萬清著急的就是落腔的曲譜問題。落腔在三角屯演出的60多年間,一直都沒有曲譜,主要靠師父們的口傳心授來學戲。但外出務工的村民越來越多,相對用在學戲的時間就越來越少,多數情況下只能看著劇本自己摸索唱腔,造成落腔在他們村年輕演員口里越來越不純正。
另一個讓蘇萬清頭疼的就是資金問題。過去,他們演出不收錢,只要管頓飯就行,戲裝也都是靠演員們湊錢買。到了最近這三四年,才開始收錢,但一場演出也就300元左右,分到每個演員身上的錢更是少得可憐。正因如此,年輕人越來越不把精力放在唱戲上。
但自16日,省里公布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蘇萬清對落腔在他們村的傳承充滿了希望。"有了政府的重視和支持,落腔還是很有希望的!"臨近采訪結束,他聲音鏗鏘有力的告訴記者。在他眼里,落腔在他們村有著很深的群眾基礎,有著很強的生命力,現在有了政府對民間藝術的重視,植根于三角屯60多年的落腔藝術一定能頑強的生長下去,一百年,二百年……一代一代傳承著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豐富著燦爛文明的中國文化!【原標題:蘇萬清:61年不變的落腔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