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商丘四平調:堅韌行走 沒有背影

2013/4/17 11:08:54 點擊數: 【字體:

商丘四平調:堅韌行走 沒有背影

年輕一代演員的成長,讓人們看到了“四平調”的希望。(資料圖片)
 

【閱讀提示】

    許多藝術種類都在遭遇同樣的尷尬和挑戰:自養與養人,或者說生存與突破。不止商丘四平調。

    能存在,就是一種價值。但價值有時候只是存在的資本,不足以自養和養人。然而任何一種藝術,傳承是為讓它新生,保護是為將它“抱大”。如同一個孩子的成長,最終還要靠他自己長大,練就安身之本,尋到用武之地。

    這是第二次寫商丘四平調。第一次寫它的時候,記者曾走上街頭,就四平調的一些問題,如四平調是哪里的劇種、商丘四平調是什么時候被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等。采訪過多位市民,發現50歲以上的市民對四平調印象深刻,30歲至40歲的市民多半搖頭,“80后”、“90后”的年輕人則是一臉茫然。

    這多少透視出,藝術的自養與養人,是一個哈姆雷特式“生存還是死亡”的命題,不是小題大做,而是就這么嚴峻。

    因此,作為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商丘四平調,這是榮耀,更是擔當。

    事實上,四平調作為很有民間基礎的一個劇種,不止流傳于商丘,京劇中有四平調,其他地方也有四平調。目前,河南就有商丘四平調和濮陽范縣四平調兩個專業劇團,山東有成武縣四平調劇團等。或許最終各經流變,各具特征,只是商丘四平調或多或少的源流性,讓它的存在和突破,每前進一步,每一點探索和求新,啟迪和借鑒,都彰顯標桿意義。

    1月23日至24日,商丘四平調演員們送戲下鄉,讓奔波了一年的百姓在家門口就有“好戲”看。無論作為一種藝術,還是一種“非遺”,如此釋放出來的,都是正能量。

    正能量,流淌的是溫暖,傳遞的是幸福,可以這么簡單和純粹。

    堅韌行走

    很大意義上講,四平調就是商丘四平調,作為“中國戲曲發展的一個縮影”,它從開始到現在的演變發展過程,一直脈絡清晰,有證有據。

    發展之初,四平調是由兩人演出,男扮身挎花鼓,腰系彩綢;女扮古裝粉面,頭戴繡球,足踩高蹺。兩人邊歌邊舞,活潑又有風趣。由于四平調唱腔獨特,形式靈活,受到廣大群眾的好評,尤其在農村很受歡迎,因而它一出現便在豫魯蘇皖地區迅速唱響。由于當時的四平調劇團長期不辭勞苦,奔波在民間演出,被廣大群眾稱為“鐵腳劇團”。

    據《商丘文化志》記載,四平調形成于上世紀40年代末。1930年前后,花鼓藝人龐學文、杜學詩(綽號“黑云彩”)的花鼓班到山東濟南后,借舊戲箱及全套鑼鼓,開始登臺演出。1934年,著名花鼓藝人鄒玉振的花鼓班與他們合班,稱大興班,群眾叫它“老梆子”。1937年,鄒玉振、王漢臣帶領花鼓班再次到山東濟南演出,在觀眾的提議下,女藝人脫卸高蹺,男藝人摘掉花鼓,模仿戲劇化妝,穿戴戲劇服飾,粉墨登場,為觀眾獻藝。這是花鼓從說唱形式向戲劇藝術轉變的開始。

    同年,著名花鼓藝人燕玉成、許若海帶領花鼓班在商丘城內衛里演出。因花鼓戲曾屢遭禁演,故在掛牌時名為“咣咣戲”。這樣一個名字夠響亮,但不夠雅。衛里管主“大酥瓜”(綽號)便與燕玉成、許若海等人商討,重新命名。眾人一番交流,根據花鼓男女藝人多用本嗓演唱,以及曲調四平八穩和花鼓中原有的平板調式,借四平八穩之意,依“平調”之稱,于是定名為四平調。

    四平調“出道”的時候,經營狀況很慘淡。當年四平調從商丘流傳開,民間叫它“四拼調”,言外之意,博采眾長。從花鼓班到四平調,名稱雖改,但表演形式卻因循守舊,仍然是只有擊樂,沒有弦樂。因此,群眾當初并沒能對四平調這一新興劇種欣然接受。

    然而為了生存,藝人們尋求革新的步履一刻沒有停息。1940年至1942年,一些花鼓班曾與河南曲劇藝人李金波、陳萬順等和河北落子(評劇)藝人孔殿玲、孔殿娥等,以及其他河南梆子班社同臺演出。在這些地方戲曲的熏陶下,花鼓藝人更加強烈地希望增加弦樂,改革花鼓的藝術形式。1943年,甄友明、王桂芳、李玉田等花鼓藝人聘請夏邑縣會亭集豫劇弦手蔣德龍為花鼓加弦,可惜沒有成功。

    1945年,以鄒玉振、王漢臣為首的花鼓團在安徽亳縣、界首一帶,聘請夏邑縣“老三班”(豫劇)弦手楊學智與他們一起進行花鼓加弦樂伴奏的藝術改革。由于花鼓調式不統一,曲調中缺少加弦過門的間隙,加之藝人們不懂音樂理論,改革工作困難重重。好在他們不言棄,不服輸。后歷經3個多月日日夜夜鍥而不舍地實驗,遂將花鼓中的“平調”(亦稱平板)作為男女唱腔的基礎,掐頭去尾,留取精髓,吸收其他劇種的音樂元素,刪去多余的虛字襯句,探求花鼓的聲腔特點,并使用六棱二胡將“腰碼”下移,初步形成了“宮”調式四平調的基本板式,確定了板腔體的歸屬。

    從起名到加入弦樂,經歷了漫長歲月,但最終,四平調擺脫了花鼓“干砸梆”的原始狀態,從傳統的花鼓曲系中脫胎出來。

    新中國成立后,黨的文藝政策使四平調這一年輕劇種得到了極大的傳承和繁榮。1950年,商丘市(朱集)人民政府接收了以鄒玉振、王漢臣為首的“芒碭劇團”,定名為商丘市人民劇團。此后,山東省成武縣、單縣、曹縣,江蘇省豐縣、沛縣,安徽碭山縣,河南省范縣、長垣縣、清豐縣等地,相繼建立四平調劇團達32個。

    1956年,河南省舉行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商丘四平調劇團演出的《陳三兩爬堂》藝驚四座,并一舉榮獲演員一等獎(鄒愛琴)、二等獎(王漢臣、張新奎),以及演出二等獎、導演三等獎(龐師彬)、劇本三等獎、音樂三等獎,大大提升了四平調在省內外戲曲界的知名度。

    1980年,商丘召開了四平調音樂座談會,系統地研究了四平調唱腔、音樂的改革發展問題,并為該劇種現有的唱腔、板式定名。與此同時,會議還決定成立“蘇魯豫皖四平調音樂學會”。

    這其間,四平調藝術不斷走向繁榮,一大批四平調藝人脫穎而出。如第一代著名演員中有王漢臣(紅臉)、張新奎(生)、王桂芳(旦)、許若海(生)、鄒愛琴(旦)等。第二代著名演員中有拜金榮(黑臉)、龐明珠(旦)、王鳳云(旦)等。

    精彩劇目有《陳三兩爬堂》、《小包公》、《啞女告狀》等。1956年,河南省舉行首屆戲曲觀摩會演,《陳三兩爬堂》一舉奪魁,兩位主角鄒愛琴榮獲表演一等獎,王漢臣榮獲表演二等獎。特別是《小包公》,填補了四平調沒有花臉的空白,而拜金榮獨特的表演和唱腔也將四平調帶入了一個空前的盛境。

    枯木逢春,如今,四平調在經歷過興盛又沉寂了近20年后,重新煥發新的風采。鄒愛琴、拜金榮、付梅等傳人讓商丘四平調走向沉寂之后的復興。臺灣《弘報》曾給予四平調高度的評價。

    沒有背影

    當一個劇種只為我們留下背影,這怕已不只是藝術的悲哀,更多是人為的因素。因為藝術是人的藝術,而非藝術的藝術。

    演戲的人,大都是為藝術而生的人,為藝術而堅持的人。四平調延續70年,而且輝煌過,轟動過,沒有為藝術而堅持的一大幫人的執著追求,這絕不可能。

    2002年,為了不讓四平調這一稀有的藝術劇種消失,在拜金榮等老演員的努力下,商丘四平調劇團逐漸恢復排練。2003年11月,劇團在人員不夠、沒有資金投入、舞美燈光設備十分簡陋的條件下,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里就把《啞女告狀》搬上了舞臺,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2004年1月8日,商丘四平調劇團在宋城影劇院演出了大型古裝劇《啞女告狀》,這是他們20年來第一場恢復演出。次日,劇團舉行了復出掛牌儀式。

    與此同時,為搶救這一傳統戲曲劇種,商丘市政府在資金和政策上也給予了劇團多方面的扶持和幫助。20年來劇團第一次通過考試招收演員,政府給予編制,撥發工資。即便這樣,商丘四平調人表示,劇種存在的長效發展問題之一,依然是后備力量薄弱。

    時間走到2012年,文化體制改革在商丘方興未艾,尤其是對戲劇院團的改革,樹立起全國標桿,也樹立起商丘戲劇界的信心。這次大刀闊斧的改革,也讓商丘四平調劇種的命運又迎來一次逆轉。原來的商丘市四平調藝術團,改為商丘市四平調藝術研究中心,模式也由從前的經營模式轉變為傳承保護的模式,主要以展演的形式與廣大觀眾交流。

    由藝術團變更為藝術研究中心,老實說,這大有為傳承與保護,只好“捧回手心”的感覺。的確,“非遺”傳承與保護本身,說著容易,做著決不容易。

    而作為“非遺”名錄,商丘四平調對這一劇種的保護、提升和弘揚,無論奔走多坎坷,依舊不能停頓,不能止步,因為它是民族文化瑰寶,傳承、保護和發展這一劇種,對于進一步發掘與繼承中華民族的戲曲劇種和民間曲藝精華,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記者見過一個為藝術癡迷的年輕人,他只是一個理發師。當別的理發師閑下來玩手機、打鬧或是發呆的時候,他在抱著一個發模入迷。他做著各種各樣的比畫,眼神專注,陷入沉思。他一定在想他的專業,什么樣的發型搭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人著什么樣的發色,如何做到發型新潮還不傷人頭發,等等。理發改叫美發,這是藝術。在這樣的人手中,你只會感覺到藝術于他,絕不會僅僅停留在養家糊口的一技之長上,而是在被創造,被提升。

    發展啟示,有時候可以是一朵花,如開封的菊花、洛陽的牡丹。也可以是一個人,哪怕是一個極普通的人,他的某一個需求,或是某一時的行為。【原標題:商丘四平調:堅韌行走 沒有背影】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商丘網 2013-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