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憑少鋤二畝地,也不能耽誤看太康的道情戲。”
在豫東和皖北等地區,太康道情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千萬觀眾,而太康道情劇團因“僅此一家,別無分店”,表演出色,贏得了“天下第一團”之美譽。但是,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有著千年歷史的道情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
一個破落的印象
6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道情之鄉——太康縣。在當地朋友的引領下,我們穿過曲折的紅學街,進入街北一條又窄又臟的無名小胡同,前行十多米后停了下來。朋友指著一幢三層小樓說:“前面就是道情劇團的樓。”
透過上方橫七豎八的電線,記者隱約看到豎在二樓門口的“太康道情劇團”的木字招牌,字體斑駁,木牌上的漆已經脫落。彎腰繞過一米多寬的小道,我們來到辦公樓前。從窗戶往里看去,三層小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一樓是倉庫,里面堆滿了大大小小的道具和樂器;二樓是排練廳,僅有一張桌子和十來把木椅,地面上鋪著墊子;三樓是演員的住室。
難道這是全國唯一的道情劇團的棲身之所?真不敢相信,聞名全國的《前進之歌》、《王金豆借糧》等名戲,竟是在這樣的陋室里誕生的。
一段光榮的家史
坐在簡陋的房間里,太康道情劇團團長張天印依然興趣盎然,隨后,他緩緩講述著道情的歷史淵源和故事,就仿佛是在講述自己的家事。
道情歷史悠久,源于我國的道教,時奉老子為教祖,以《五千文》、《道德經》和《太平調極論》為主要道教論典,至東漢末年制定樂章(道曲音樂)誦誡新法,用詩、詞、曲、歌等文學形式編寫道教題材,誦唱道義、情理,合而為一,曰“道情”。
道情原為詩贊體,宋代后吸收詞、曲牌,衍變為在民間布道時演唱的新經韻,又稱道歌。用漁鼓、簡板伴奏,與鼓子詞類似。之后,道情中的詩贊體一支主要流行于南方,為曲白相間的說唱道情;曲牌體的一支流行于北方,并在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發展為戲曲道情,以“耍孩兒”、“皂羅袍”、“清江引”為主要唱腔,采用了秦腔及梆子的鑼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戲。內容有升仙道化戲、修賢勸善戲、民間生活小戲、歷史故事和傳奇公案戲4類。
自民國初年,道情從曲藝演唱形式走上舞臺,人們稱之為“道情班”。解放前夕,戲班離散,銷聲匿跡,建國后復得挖掘振興。道情擅長演唱兒女家庭故事,情節曲折,以唱制勝,具有濃厚的地方鄉音民俗色彩。
其表演特技堪稱一絕,早期道情演唱時,穿插加入一些“繞口令”,如“百家姓與三字經混唱”等。而演員在扮演鬼怪角色時,要佩戴外形像雞蛋的銅鈴假眼,眼珠會滾動,驚奇可怕,這也是其他劇種所少有的特技。
太康道情班在鼎盛期有大大小小60多個。當時道情戲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譽,流傳著不少諺語,如“寧叫面發酸,也不能耽誤看太康的道情班”,“任憑少鋤二畝地,也不能耽誤看太康的道情戲”,太康也因此被譽為“道情之鄉”。
一段驕傲的經歷
在豫東和皖北等地的鄉村,隨意拉個30歲以上的人,他或許就能大膽地哼段道情戲,道情的普及面之廣令人贊嘆。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一部道情戲《前進路上》,就曾唱遍大河上下,國內億萬觀眾因此知道了“太康還有這么好的道情戲”。上世紀80年代之后,《王金豆借糧》、《富裕之后》等名戲更是讓無數人津津樂道。
來采訪之前,曾聽人說,太康道情劇團在當地有“金獎專業戶”的美稱。張天印抱來的一大摞榮譽證書和獎杯證實了此言不虛,原來太康道情屢次參加國家、省市級比賽,總是載譽而歸。
1992年,《王金豆借糧》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榮獲八大獎項,劇團正式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2000年,道情劇團被評為河南省文化先進集體;2001年,《富裕之后》榮獲全國第十一屆“群星獎”大賽金獎,隨后又拿得全國人口文化獎;2003年,在河南省第八屆小戲、小品(曲藝)大賽中,太康道情劇團憑借一部《戀歌》摘得桂冠……與此同時,道情劇團還多次應邀進京獻演,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高度評價,深受首都百姓的青睞。
張天印說,唱戲不是為了獲獎,最主要的是把戲唱進人們的心窩窩,讓觀眾稱道。若不是麥忙演員放假,他一定會讓記者去鄉村,看看道情劇團唱的大戲。
據介紹,道情劇團每年南征北戰,演出400多場,而絕大部分演出是在農村,“送戲下鄉”已成為多年不變的追求。演出曲目大多是他們自編自演的題材,比如反映公民道德建設、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等,豫、皖、魯農村的群眾又給道情劇團送了個名字:“莊稼農戶的劇團”。另外,他們還經常借演出的間隙,到當地福利院、軍烈屬家中慰問,送戲上門。
張天印說,如今,太康道情劇團已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唱藝新鮮,唱詞通俗易懂,歡快流暢,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因為其獨特而格外受觀眾青睞。
一種別樣的生存
6月11日上午11時,在太康縣影劇院里,道情演員孫賢港、丁彩燕等4人正在舞臺上,認真地排練戲劇廣告小品《老表取經》。該小品是應一家農資銷售企業的要求而編排演出的,并將在縣電視臺播出。
樂隊主弦石紅光說,像這樣的戲劇小品,他們幾乎每周都應邀“制造”一個,只不過不全是道情,還有豫劇、越調。每個小品根據廣告商要求而編排,至少要排練3天,但報酬并不高,每位演員是150元,“這樣總比在家閑著強多了”。
當天中午,記者打開太康縣電視臺,看到了幾個戲劇廣告小品,語言調侃、詼諧,常逗得觀眾捧腹大笑。當地人告訴記者,一年四季,電視臺里播放的賣農資、技校招生之類的廣告,大多是戲劇小品,演員清一色都是道情劇團的,有的還是過去的名角。不少經典的廣告臺詞,都成為當地人的口頭禪了。
一位老藝人說,演員客串拍廣告撈外快,這在演藝界早就不是什么新聞,而對道情演員來說,這是為了生存,劇團要生存,還要生存好;演員要生活,也要生活好。
隨著文化發展的多元化,宣傳媒體的多樣化,戲劇消費層次化的格局開始出現,電視、廣播、網絡等逐漸普及,作為戲曲表演形式之一的道情面臨著極大挑戰。道情劇團面臨著演出市場逐漸萎縮、經濟困難的問題,生存時刻受到威脅。每年外出演出的時間,多集中在過完年的三四個月,而此后的夏收秋種,許多農民出身的演員還必須回到家中種田,兩頭掛念,其間沒有工資。這種窘境迫使許多藝人離開戲曲舞臺,下海經商。劇團里曾經流傳著“演唱道情十幾年,不如離團去單干,經商不到幾個月,超過劇團干十年。”
因此,為了過上好日子,道情演員為商家拍廣告的做法不僅沒遭到質疑,反而得到人們的支持。有群眾說,看廣告時,他們也過了把道情戲的癮。【原標題:太康道情班:經韻應猶存 重振待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