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商水漁鼓重整待后生

2013/5/3 10:01:24 點擊數: 【字體:

 

商水漁鼓重整待后生

  去年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時,周口市驚喜地發現,商水縣一位名叫杜三合的老藝人還會唱傳統的說唱藝術——漁鼓。據悉,這種傳統曲藝盛行于清末并流傳于民間,已有100多年歷史,如今,在我省只有63歲的杜三合及其女弟子會吟唱。

  民間曲藝傳百年

  4月26日,商水縣陽城公園里,杜三合老人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發現報道團一行表演了漁鼓說唱。漁鼓也叫漁鼓道情,當地老百姓叫“梆梆筒子”。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長的竹筒,兩端蒙上皮,配上木筒板拍打發出響音說唱。藝人說唱時,右手拍擊漁鼓,左手敲擊竹板作為伴奏,因為唱詞通俗易懂,場地不受限制,漁鼓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

  63歲的老藝人杜三合說,關于唱漁鼓的道具“藍條”還有個動聽的傳說。據傳,道家有五根竹筒,其中女媧補天用一根,道家祖師爺李耳處存一根,撐船擺渡的船尾桿用一根,韓湘子傳道用一根,還有一根下落不明。唱漁鼓用的道具藍條就是韓湘子的那一根“道筒”,共計三尺七寸。韓湘子在民間傳道,遇見乞丐向他討飯,就把道筒截給乞丐三寸,后來乞丐就以打“蓮花落”為生;韓湘子到染坊傳道,截給了染坊一寸做染布牌子,下余三尺三寸就成了唱漁鼓的專用道具。因道筒四周用藍布纏繞,所以稱為藍條。

  眼下僅余倆傳人

  63歲的杜三合自幼喜愛說唱藝術,11歲慕名拜周口道情藝人周名揚為師。當時杜三合師兄弟8人,個個能說會唱,各有所長。50多年過去了,現如今,師兄弟中6人已辭世、一人改行,精通漁鼓說唱藝術的僅剩杜三合一人了。

  商水縣文化局副局長張宏介紹說,由于漁鼓的唱腔全憑口傳心授,唱詞沒有文本,唱腔沒有專人設計,歷代很少或根本沒有文字記載,學藝周期較長,需3年方才出師,目前演出市場已嚴重萎縮,導致這朵民間藝術之花瀕臨滅絕。現在,商水縣還能唱漁鼓的只有杜三合和他的女弟子趙春。

  難得的是,為傳承這門說唱藝術,杜三合常年堅持在基層演出,從1978年開始參加寶豐馬街書會,在觀摩學習其他姊妹藝術的同時,把漁鼓說唱藝術展現給全國各地的藝術家、說唱藝人和廣大觀眾。

  為保護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目前,漁鼓已入選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原標題:商水漁鼓重整待后生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鄭州日報 2011-05-2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