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光演奏籌
籌,這個有著1700多年歷史,被譽為民間藝術活化石的樂器,如今面臨滅絕。
“它有1700多年歷史,是一種道教樂器,兼備笛子和洞簫兩種樂器的長處。如今能演奏這種樂器的在許昌市僅有兩個人,面臨失傳的境地。”許昌市群藝館書記宋軍說。
這種樂器叫籌。俗話說“橫吹笛子豎吹簫”,籌的形狀和笛子、簫沒有兩樣,但它不是橫吹,也不是豎吹,而是斜著吹。2007年,在我省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籌”音樂名列其中。
籌的難學限制了它的普及,一般人根本吹不響。宋軍介紹,鄢陵縣馬坊鄉道士張福生是籌的傳承人,2006年去世后,只有他的一個徒弟張善坤能吹籌。但為養家糊口,張善坤忙于木工手藝,籌也被束之高閣。除張善坤外,許昌市還有一位能夠演奏籌的人,他叫薛永光。
“一個月450元的工資,我家不在這里,還要租房,連生活都顧不住。”2月10日,一支曲罷,薛永光放下手中的籌,一臉迷茫。
薛永光,25歲,鹿邑縣人,有著10多年的笛子演奏功底。2005年,他退伍后跟隨叔叔在許昌市區打工。當時許昌市群藝館急于尋找籌的傳承人,看到他是個好苗子,就給他拿來了一支籌。
“第一次見到籌時,不知道是啥樂器,更不知道咋吹。”薛永光回憶,“我吹了3個月才吹響,嘴周圍吹得起了一圈水泡。”
2005年,在省第九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中,薛永光演奏的籌獨奏曲奪得金獎。2008年,薛永光參加全國首屆農民文化藝術節,他的籌獨奏《踏雪尋梅》榮獲銀穗獎。
然而這些大獎并沒有讓薛永光高興起來,由于籌的演奏沒有市場,他拿著籌發了愁:“真不行我就放棄,生活是第一啊。”
許昌市文化局副局長王曉思說,像籌這樣的遺產項目,僅靠市場去拯救是不夠的。他說,下一步將把薛永光納入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解除薛永光生活上的后顧之憂。“只有找到傳承人,籌才不會成為絕響。” □記者 杜文育 文圖【原標題:千年樂曲面臨絕響 貧困傳承人為“籌”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