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大相國寺后,源悟的生活中就只剩一件事——把“籌”練好,傳下去
大相國寺梵樂吸收了宮廷、佛教、民間音樂及流行音樂,有“諧妙入神”的贊譽
有樂僧說,中原地區紅白喜事上演奏的樂曲,就是從它演化來的
它在外地演出場場爆滿,在本土卻不受歡迎,沒機會在河南藝術中心演出
為拯救梵樂,樂僧決定走進社區、校園,讓更多河南人了解、接受它
河南商報記者趙強/文 王棣/圖
傳承了一千多年的大相國寺梵樂,因歷史原因曾一度消失半個多世紀,10年前它重新恢復。
這個曾經名滿天下的皇家佛樂團在廈門、深圳、澳門等地驚艷亮相,卻在河南鮮有登臺機會,遇到“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尷尬。
傳寺樂器和它的傳人
6月6日11時許,一天的排練結束了,大相國寺佛樂團的樂僧們卻意猶未盡,又回到“教室”奏了一曲《抱鐘臺》。
“教室”在開封大相國寺西南角,樂僧們身著袈裟端坐臺上,編鐘、木魚、磐、古箏……喜慶輕盈的佛樂緩緩流出,讓人心靜。
幾位游客聞聲進來,靜靜聆聽。
源悟是位比較特殊的樂僧,他拿的樂器是“籌”,像笛又像簫,發出的聲音卻與笛、簫大不一樣。
這曾是佛樂里的主要樂器,現在只有大相國寺才有,是大相國寺的傳寺樂器。
2008年,大相國寺梵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隆江法師被評為傳承人。老法師一度是全國唯一的籌樂老人,如今,他把技法傳給了源悟。
記者采訪時,86歲的隆江法師因病不能相見。源悟說,2003年他進入大相國寺后,生活中就只剩一件事——把“籌”練好,一代代傳下去。
梵樂手抄秘譜回歸
大相國寺佛樂團里有25位樂僧,他們有的是僧人,有的受過沙彌戒。
和梵樂的神秘不同,樂僧們的生活和普通僧人沒太大區別。
但在樂僧們看來,他們的使命更大。“要把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傳播出去,讓更多人重視。再不重視,真會消亡了。”
這種“危機感”源自大相國寺梵樂悲壯的歷史。自北齊年間大相國寺建寺,佛樂就在此出現。唐宋時期,大相國寺梵樂達到頂峰,成為皇家佛樂。
1927年,大相國寺因歷史緣由佛毀僧散,《大相國寺梵樂手抄秘譜》散失。
2002年,大相國寺佛樂團恢復。“秘譜原有6本,后來一位河南信眾找回4本,捐給寺里。2007年,最后2本在北京追回。”
“難度最大的還是樂譜翻譯。”樂僧說,《大相國寺梵樂手抄秘譜》都是古老的工尺譜,需要翻譯成簡譜,可佛樂專家少之又少,“譜子只是骨架,還要往里填充血肉。不僅要求對佛樂有了解,還要有很深厚的配器知識。”
傳承和大眾接受不沖突
大相國寺梵樂吸收了宮廷、佛教、民間音樂及流行音樂,素有“歌聲繞梁,絲管嘹亮,諧妙入神”的贊譽。這也是它有別于其他寺院佛樂的根本之處。
樂僧說,因為樂團隊伍龐大,形成了以大相國寺為中心的“中州佛教音樂體系”。“中原地區紅白喜事上演奏的樂曲,就是從大相國寺梵樂里演化來的。”
但在如今的梵樂復原過程中,大相國寺梵樂也在尋找歷史文化傳承和方便大眾接受的結合點。“如何把以前的東西用現在的思想推廣出去,這很困難。”
“事實上,文化傳承和方便大眾接受并不沖突。”樂僧說,大相國寺梵樂有很大的包容性,有些原汁原味,可供業內專家做學術研究;有些是信眾最愛聽的,穿插了佛教唱唁;還有些具備流行音樂元素,受到音樂愛好者歡迎。
墻內開花墻外香
“佛樂團的樂僧們,幾乎個個都出過國。大相國寺梵樂在外地很受歡迎,表演場場爆滿,比如廈門、深圳、澳門……但回到本地,連河南藝術中心都沒有去過。”樂僧們描述大相國寺梵樂的現狀時稱,“墻內開花墻外香。”
“在南方演出,中途聽眾沒一個退場的,但在我們這兒,我不敢保證。”樂僧們認為,雖然河南不乏名山寶剎,但對佛樂的認識還相對滯后。
外地人不能拯救大相國寺梵樂,回來后,樂團面對的還是中原大地和習慣了戲曲、通俗音樂的觀眾。
樂僧認為,大相國寺梵樂要想像大相國寺那樣香火旺盛,必須主動、創新。“我們要走進社區、校園,這在以前不可想象,大相國寺梵樂曾經只有皇親貴族才能聽到,F在我們主動走出去,即便有人不信佛,但聽到大相國寺梵樂,也會對佛教產生敬畏之心。”
現在,大相國寺梵樂每年會出一張光碟,只在寺里銷售。大相國寺還上報了“大相國寺梵樂”的注冊商標,正在審批!驹瓨祟}:大相國寺梵樂外地演出場場爆滿 在河南卻不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