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我省濮陽、商丘等地廣泛流行的民間劇種“四平調”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但由于各種原因,四平調在上世紀90年代從正式的舞臺演出中消失,瀕臨滅絕。2006年6月2日,國務院批準公布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平調名列其中。
為復興這一珍貴的民間戲種,范縣在2005年嘗試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扶持、企業出資贊助”的道路,在復興民間戲曲的過程中開創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子。
晚報記者宋振科/文 白韜/圖
孩子們的精彩演出
8月16日上午,新鄭市龍湖鎮河南范縣四平調藝術團的練功房內,17歲的晉紅娟和13歲的楊娜娜正在刻苦練功。與其他學校學生享有一個多月的暑假不同,藝術團的團員們沒有暑假,他們不放棄任何學習提高的機會。
河南范縣四平調藝術團共有80名團員。與其他學員不同,晉紅娟和楊娜娜是這個藝術團里的“特殊團員”,在藝術團除每月交納130元的生活費外,其他費用全免。
晉紅娟的父母離異后她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楊娜娜媽媽去世后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同樣與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貧困是她們曾經的共同經歷,而藝術團則讓她們在學習“四平調”這一民間劇種的同時暫無生活之憂,承擔她們費用的是范縣的一位企業家——姚金香。
在80名團員中,有10名與晉紅娟和楊娜娜情況相似,還有20名團員或是父母雙亡,或是父死母嫁無人照看。
在藝術團經過兩年的學習后,這些團員已基本掌握了四平調的演出技巧,成功地將這一瀕臨滅絕的劇種從民間搬回到正式的舞臺演出中。
8月10日晚,河南范縣四平調藝術團在省人民會堂舉行了“范縣四平調大型文藝匯演”,晉紅娟和楊娜娜分別表演了四平調《白毛女》選段和舞蹈,團員們的精彩演出引來在場觀眾的陣陣喝彩。
瀕臨滅絕的珍貴民間劇種
河南范縣四平調藝術團的張緒斌老師告訴記者,四平調是我國稀有劇種之一,起源于蘇北花鼓,從蘇北花鼓“平調”發展演變而成,借“四平”之名,取“蘇、魯、豫、皖”四省之意,故得名“四平調”。
據張緒斌介紹,1953年范縣即成立了范縣四平調劇團,在之后的三四十年內劇團演出紅紅火火,深受當地群眾喜愛。但好日子逐漸過去,劇團的狀況一天不如一天。張緒斌告訴記者,一方面與戲曲的大環境有關,在電影、電視的沖擊下戲曲的市場在萎縮;另一方面當時的一些骨干女演員逐漸結婚、生子,在一兩年時間內離開了舞臺,正式的舞臺演出逐漸淡出了百姓視野。
1980年進入范縣四平調劇團、現為四平調藝術團老師的周滿倉告訴記者:“原來的劇團在1992年就解散了,單位雖然還保留著,但不能再正常演出,團員的關系還在,但只能領取一些生活費。之后四平調逐漸走向社區,告別了正式的舞臺演出。而再向后幾年,四平調逐漸走向瀕臨滅絕的境地。”
搶救民間珍貴劇種的積極嘗試
從正式的舞臺演出中消失后,四平調流向民間,用張緒斌的話講“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四平調并沒有垮”。
“四平調”在范縣以及周邊地區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劇團解散后,一些老團員和喜歡四平調的人經常在人員比較集中的地方吹拉彈唱,做一些民間交流,同時整理一些“四平調”的傳統曲目。
“劇團的部分老演員還在招收弟子,民間的四平調演出在不斷升溫。”張緒斌說。
張緒斌告訴記者,2005年“四平調”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企業家姚金香出現了。
雖然在鄭州創業,但姚金香經常回老家范縣,經常和老演員們交流,經常看看孩子們的唱功并予以指導。
2005年,姚金香再次回到范縣,一些四平調劇團的老演員一起推舉他向縣委縣政府反映一些群眾意愿,希望能復興四平調。
姚金香在和范縣縣委、縣政府就恢復四平調劇團一事溝通過后,縣里非常支持,并于2005年8月成立了范縣四平調藝術學校,范縣縣政府每年出資10萬元,姚金香每年資助5萬元,并擔任學校名譽校長,一起培養四平調戲曲人才。
姚金香說:“好在原來范縣四平調劇團的老演員們都還在,劇團的最后一批骨干演員也恰逢壯年,四平調雖然瀕臨滅絕,但沒有斷代。在復興四平調的路上范縣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扶持、企業出資贊助"的道路。”【原標題:河南范縣搶救珍貴劇種四平調 企業出資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