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朱錫梅,1940年出生于太康縣,是建國后道情戲的第一代傳人。她的演唱特點是吐字清晰、嗓音洪亮、聲情并茂、質樸大方、動作瀟灑、形神兼備。她主演過《王金豆借糧》、《張廷秀私訪》、《李天保吊孝》、《跪洞房》和《前進路上》等道情戲代表劇目。
所獲榮譽
國家二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戲劇家協會理事。1959年,她參加全省戲曲觀摩匯演,以《敢干的姑娘》一劇榮獲演出三等獎。1960年,在全省匯演中榮獲個人二等獎。1979年,在鄭州舉行的河南省戲曲匯演中,她曾與常香玉、馬金鳳、申鳳梅等大師同臺演出,堪稱道情這一稀有劇種的代表演員。1983年全省匯演中,以《雞婆殺雞》獲優秀獎。2008年被文化部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情的傳承人。
演藝生涯
艱苦的學戲道路——1954年,朱錫梅加入了太康縣豫劇二團,學習豫劇和道情戲,開始了她的學戲生涯。在學習過程中,她漸漸發現,自己的嗓音不適合唱豫劇。1956年12月,太康縣道情戲劇團正式成立,當時還在太康縣豫劇二團的朱錫梅經過考慮,選擇了太康縣道情戲劇團。回想起當年學道情戲的情景,朱錫梅說:“剛開始學的時候,我覺得道情戲很不順耳還聽不清楚,而且道情戲唱腔也難,當時就感覺自己學不會了。在排練的時候,我還經常會躲起來哭,可是我沒有放棄。我想已經把豫劇丟了,這次不能再把道情戲也丟了,我一定要學好。”于是,在三九寒天里,人們常常看到一個小姑娘在劇團的墻邊念臺詞、練唱腔、練嘴頭。憑著僅有的小學知識,朱錫梅把道情戲的十幾個劇本全部念完、背完。隨后,朱錫梅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風格,嘴頭雖緊卻仍能讓觀眾聽清楚自己所唱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詞,并且能連唱數十句不喘氣。
憑借努力成主角——1957年1月,剛成立一個多月的太康縣道情戲劇團就開始演出了,而剛開始正式學習道情戲的朱錫梅,只能是這邊剛學完,那邊就開始登臺演出了。憑借自己的刻苦與努力,朱錫梅很快就唱起了主角。漸漸地,觀眾接受了這個出道不久的年輕姑娘,觀眾都說這個姑娘唱得好、嘴頭緊。一次次的成功演出,使朱錫梅被越來越多的觀眾認可和接受。有一年,太康縣道情戲劇團到鄭州中原影劇院演出,鄭州市民一聽說朱錫梅來了,紛紛買票,等著盼著聽朱錫梅唱道情戲。這次太康縣道情戲劇團在鄭州中原影劇院連續演了10天,共演出10場。劇團為了讓朱錫梅休息休息,決定在最后一場換主角,可是在向觀眾解釋的時候,觀眾不答應了,他們一起喊著要看朱錫梅演出,于是朱錫梅只好重新化妝,演完了最后一場。
愛崗敬業——40年來,她一直是劇團的“臺柱子”,許多重要劇目都由她擔綱主演。她為演好戲,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1963年,道情戲劇團在漯河騾馬交易大會上與當地享有盛名的漯河豫劇團唱對臺戲,已懷孕6個月的朱錫梅不顧全身浮腫,一連唱了15天,每天3場,共計45場。當最后一場拉下帷幕時,她一下子癱倒在舞臺上,好多熱情的觀眾目睹此景,都感動地流下了眼淚。1979年“八一”建軍節之際,劇團接到任務,要到解放軍某部駐地慰問演出。當時朱錫梅正患重感冒,團領導非常為難。朱錫梅知道情況后主動請纓,到醫院掛吊瓶打點滴,不等退燒,便登上舞臺,完成了慰問任務。
感悟和心聲
“我信奉常香玉大師說的‘戲比天大’。我要一直唱下去,要教更多的人唱戲,讓他們把道情戲傳承下去。”【原標題:朱錫梅:道情戲永遠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