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鳴天地和諧曲,好引今朝百鳥喧。
被公認舞臺藝術生命最長的豫劇表演藝術家馬金鳳,至今仍活躍在舞臺上、熒屏中。
借第十八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在河南鄭州之機,記者采訪了這位豫劇大師。
馬老已不擔任洛陽市豫劇團團長職務,近幾年便在鄭州女兒馬汎浦家居住。舊式的樓房三室一廳,女兒夫婦住一間,馬老住一間,另一間是書房。
書房中,東面一排白色玻璃拉門書柜,裝滿古今文學、戲劇、美術類書籍,還擺放著馬老與子女們的照片。
門邊一個簡易的雙人沙發,西面白墻無甚裝飾。南面的陽臺門關著,旁邊的寫字桌上電腦打開著。
原來,馬老常從電腦上看一些有關戲劇表演的資料、圖片。現在電腦上打開的就是馬老參加河南衛視《梨園春》欄目“戲出名門”節目今年3月23日“馬派選秀”專場給戲迷評議時的照片。“現在喜歡豫劇的孩子多起來了,這兩個孩子一個4歲,一個5歲,唱得可好哩!”86歲的老人笑著說,看到豫劇藝術后繼有人,很是欣慰。
馬老女兒告訴記者,老人近來玩電腦,更喜歡玩游戲,對接受新生事物還是很快的。
記者得知,馬老6歲學戲,7歲走紅,今年正值從藝80年,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準備舉辦慶祝活動呢!
馬老常說:“戲劇是為人民服務的,演員的生命就是在舞臺上,觀眾那么喜歡我的戲,我就應該演好戲。”為了保護嗓子,馬老仍然對食物很挑剔,凡是對嗓子不利的東西都不吃。“女兒們很孝順,有時都不知做什么好。”馬老身體很是硬朗,得益于對飲食的要求,更主要還是堅持天天練功。
“是啊!子女孝順,注意飲食,堅持練功,心情舒暢,身體還能不好?”記者這樣說,馬老也開心地笑了。
馬金鳳 1922年出生在山東曹縣。“豫劇功勛杯”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6歲跟父親崔合利學唱河北梆子,1930年乞討到河南開封拜豫劇名演員馬雙枝為師,改唱豫劇。9歲時曾被賣入開封盧殿元戲班,更名為盧金鳳。被贖出后隨繼父姓,改名為馬金鳳。1939年到密縣太乙新班演戲,曾向燕長庚、翟彥身學唱豫西調。
1950年在安徽省界首成立中原豫劇團,后轉為河南省商丘專區人民豫劇團。1954年并入商丘專區實驗豫劇一團(現洛陽市豫劇團前身)。
經70年的舞臺實踐和不斷革新創造,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帥旦”藝術風格。其代表作有《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等。這三出戲全部拍成了電影。劇中主要唱段以及《楊八姐游春》、《十二寡婦征西》等劇中的唱段多次灌制唱片和錄制盒式磁帶發行。
曾多次進北京和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被當代譽為“洛陽牡丹”,享譽海內外。曾多次榮獲戲曲會(調)賽演員一等獎。
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省人大代表、洛陽市豫劇團團長。本報記者 潘衍習攝影報道【原標題:馬金鳳的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