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似乎一直是旦角一統(tǒng)天下。常香玉、馬金鳳、陳素真、崔蘭田、閆立品……眾多名旦流紅吐綠,帶著豫劇飛落全國。“生”行,聲息近無,角色不名。近期《程嬰救孤》的出現(xiàn),改寫了豫劇舞臺的歷史,主角李樹建的表演令人對“生”行刮目相看,成就劇壇一段傳奇。
《程嬰救孤》圍繞著趙氏孤兒的生死存亡,程嬰等人冒死歷險,慷慨赴義,與奸賊上演了一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善良與殘暴的比拼。
《程嬰救孤》前幾天在京參加“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劇目展演。中華民族最值得弘揚與傳承的“大仁大愛”,被現(xiàn)代手段處理得感人至深。飾演程嬰的二團團長李樹建的表演和演唱尤其出色。話劇影視表現(xiàn)手法,現(xiàn)代聲樂技法,李樹建創(chuàng)造性地融會貫通。他的表演細膩老到,唱腔高亢蒼涼。他最拿手的是以情帶腔,以腔傳情,聲音里翻卷著激情與波瀾。為表現(xiàn)程嬰的滿腔悲憤,他一連唱出10多個“為救孤”……如江河決堤,一瀉千里。哭訴16年撫孤之苦,唱到“為救孤我忍辱含詬16年”時,他反復吟唱:“16年哪,16年,哪一年不是啊,360天!360天哪!……”高亢激越,低回悠長,質(zhì)樸的唱詞,無華的旋律,宣敘與詠嘆融于一體,人物的幽憤和委屈鮮活地躍然于舞臺之上,豫劇聲腔的醇厚之美也隨之彌散開來。
李樹建40出頭,面容顯得比年齡蒼老,接受采訪時,他用一口河南口音聊起了前塵往事。淬煉一個藝術(shù)家的悲壯和艱辛令人動容。
初捧豫劇這碗飯的時候,行家認定他“有嗓子但不會表演”。17歲的他跑到省城連考17個劇團,居然一個也沒錄取。窮困潦倒的少年借了一輛自行車騎了100多公里回到農(nóng)村老家,患晚期癌癥的父親大放悲聲,小腳老太太的母親卻很堅強,拉著架子車賣了一車紅薯,賺回26元錢,給老頭子留下10元錢治病,給小兒子16元錢繼續(xù)上路求藝。
一路行來,看遍人生各種風景:到北京中國京劇院做旁聽生勤工儉學,住過小旅館、油毛氈棚和地下室,早起打掃停車場,中午擦桌又端飯,被人當作要飯的……辛酸處少年也“大放悲聲”,哭過了仍然每天3點起床練功,一跑就是100圈。
“一定要當演員,一定要當藝術(shù)家”的信念,就是那時在他心頭扎下了根。有人說,《程嬰救孤》中,李樹建演出了“一個悲劇人物的心靈顫抖”。其實對藝術(shù)執(zhí)著不舍地追求也描摹出李樹建艱辛奮斗的心路歷程。緣于這種精神,唱念做舞樣樣精彩的李樹建,讓《程嬰救孤》贏得專家、觀眾的齊聲喝彩,劇作名列國家十大精品劇目、文華大獎等諸多獎項榜首,迄今演出500多場。所演之處,“滿城爭說程嬰”。本報記者 劉玉琴【原標題:李樹建 高亢悲涼唱“程嬰”(藝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