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民間絕活系列 軋琴

2013/7/31 9:06:32 點擊數: 【字體:

    江湖夜雨 古琴匿墻避浩劫

    □首席記者 李長需/文    

    【緣起】
   
    在舞鋼市楊莊鄉袁門村,還保存著一把近300年歷史的軋琴。它的存在,代表了一種具有1500年歷史的樂器的傳承。在浩渺的史籍記載與民間記憶中,我們追蹤這種古老樂器的變遷,觀察其演奏者的悲歡命運及這種民間絕藝的現代處境。

    家境殷實的傳承人

    袁門村背靠著大山,在冬日的暖陽下,像一幅沉靜的水墨山水畫,與平整的田疇相襯,格外有意趣。“找郭九洲嗎?過了前邊那條小河,有一片房子,他家就在那兒。”村子住戶稀稀拉拉,沿著一條新修的鄉村公路延展。我們問路時,一位駝背的大娘給我們指點了半天,才明白郭九洲家的位置。
   
    袁門村真是一個田園牧歌式的鄉村,一條叫做滾河的小河從村中穿過,窄窄的河道,裸露著光滑的河石,潺潺的細流從中輕輕淌過,岸邊是啃著枯草的牛羊和慵懶的鴨群。
   
    過了小河,路邊的小店門口圍著一群曬暖的人,問其郭九洲,爭相指點,并問一句:“是來看軋琴的吧?”看來郭的名氣在村中不小。
   
    郭家的房子是新修的,背東朝西,儼然城市房屋的格局,大客廳,吊了頂,四個臥室,還有洗澡間。這種布局,在中原民家房屋布局中,并不多見。
   
    郭九洲正和老伴坐在家中,見有人來,客氣地端出喜糖,讓個不停。“小兒子三天前剛辦的喜事。”郭九洲解釋說。
   
    看得出來,郭九洲家境殷實,不但房屋嶄新漂亮,連家中的家具電器,也是樣樣俱全,絲毫不遜于城市居民的條件。這在我所拜訪的民間藝人中,并不多見。
   
    無衣食之憂,有沉迷之好,這樣的情形,也正是我對這些老藝人所期望的。可惜這樣的情形并不多見,很多老藝人,還掙扎在衣食上,窮困,似乎是他們的宿命。

    整個河南僅此一琴
   
    聽說我們采訪軋琴,郭九洲走進一間光線暗淡的臥室,摸索了半天,搬出一個細長的箱子。這個箱子陳舊不堪,斑駁的痕跡證明時間的悠長,在嶄新的屋子內,更顯歷史的分量。
   
    軋琴就躺在里面。郭九洲小心地打開箱子,輕輕地托出軋琴讓我們觀看:已經發烏的琴體,似一段雕琢的焦木。“它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是祖上世代傳下來的,在河南,恐怕找不到第二個了。”郭九洲說。
   
    屋內光線很暗,為了讓我們看得更清楚,郭九洲把軋琴拿到院子當中。明亮的陽光一照,焦黑的軋琴頓時煥然出彩。“它一共有10部分組成。”郭九洲一一指給我們看,這是琴弦,這是琴面,這是琴頭,這是琴尾,以及琴軸、琴碼、琴梆、琴底、琴箱和馬尾巴弓等。我們所看到的發黑的部分,就是琴底、琴面和琴梆,原是桐木所做,經過歷史的風化,現在已經發黑;琴碼和琴軸由比較堅硬的木材制成;而弓則由馬尾制成,弦則由蠶吐出的絲制成。
   
    仔細打量,軋琴并沒有太大的個頭,和一架古箏差不多,它有9根弦,琴箱為半管狀,背面開放有兩個音孔,一個持琴孔。
   
    郭九洲說,之前曾經測量過,整個琴的琴身長為66.5厘米,琴頭寬為13.5厘米,琴尾寬是9.5厘米,而弓長則為40厘米。
   
    300年的歷史尤物,滲透了太多的風雨,似乎已不堪世事的滄桑。緊緊纏繞琴頭的生銹的鐵絲,似乎說明了這一切。

    軋琴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郭九洲說,軋琴又稱亞箏,意思是亞于古箏;在古代,古箏被稱為冠琴,軋琴因僅次于古箏,所以又被稱為亞琴,后來寫做軋琴或軋箏;又因其演奏時琴體弦弓翻滾配合,被稱為滾琴。
   
    這些只是名字上的變化,并沒有改變軋琴的實質;郭家300年的軋琴歷史,也并不代表軋琴真正的歷史,它只是軋琴發展史上最短暫的一瞬間。
   
    軋琴的形成與發展,可追溯到戰國時代的“筑”。根據《漢書·高帝紀》記載:“狀似琴而大,頭安弦,以竹擊之,故名筑。”從這段記載中,大致可以看出“筑”的外形像一根棒子,頭部有一個圓柱,頭尾兩端各有五個小竹釘,可張弦五根,末增至十三弦。
   
    漢末劉熙《釋名》中也說:“筑似箏細頭,十三弦。”宋代有歷史資料記載說:“筑之為器,以抵類箏,其頭細,其尾圓,以竹鼓擊之,如擊琴然。而有形如頌琴,施十三弦——器聲按柱,左手振之,右手以竹尺擊之,隨調應律焉。”
   
    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軋琴外形跟古箏差不多,只不過比古箏小而已,它有五到十一弦不等;它是“以竹片軋之”,而“筑”則以“竹尺擊之”;由竹尺擊弦到竹片軋弦,大致可以看出軋琴由“筑”發展而來的變化,由棒擊法到棒擦法,這在拉弦樂器中是開了先河的。
   
    由這些記載也可以看出,軋琴至少產生于唐代以前,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唐詩中的軋琴記憶
   
    唐朝應該是軋琴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從這一時期開始,關于軋琴的名稱、形制、演唱和演奏方面的記載逐漸多起來。
   
    在《舊唐書·音樂志》中,曾說道:“軋箏亞于古箏,音似夜蟬。”“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
   
    宋人陳旸《樂書》中也說:“唐有軋箏,以竹捫其端而軋之,因取名焉。”把軋箏的名稱來歷、擊打方法等,說得可謂詳細。
   
    有意思的是,在唐人的詩詞中,軋箏也多次出現。在唐人皎然的《觀李中丞洪二美人唱軋箏歌》中寫道:“君家雙美姬,善歌工箏人莫知,軋用蜀竹弦楚絲,清哇宛轉聲相隨。”在大詩人劉禹錫的《聽軋箏》中,也是別有一番氣象:“滿座無言聽軋箏,秋山碧樹一蟬清。只應曾送秦玉女,寫得云間鳳凰聲。”
   
    從這些廣為流傳的詩歌中,可以判斷出軋箏在唐代已經成為十分流行的民間樂器了。到了南宋,才開始出現在宮廷宴樂中;而到了清代乾隆年間,軋箏才成為河北南部地方戲武安平調的伴奏樂器,其名字也正式由軋箏更名為軋琴。
   
    這些似乎太遙遠了,就像軋琴的歷史,滄海桑田,有誰記得其中的變遷,有誰記得每一個變遷中淹沒的故事。
   
    幸運的是,郭家還有一個能夠記憶家族歷史的人,他就是郭梅欣——郭九洲的爺爺。
   
    郭九洲從小就聽爺爺講,爺爺是郭家軋琴的第五代傳人,而其第一代開創者則是郭世英,山西洪洞縣人,因災荒挑著兩個兒子郭連登、郭連科逃荒到河南,先是落腳到新密市大隗鎮水泉溝村,后在做“游藝人”(到處流浪的民間藝人)時流落到舞鋼市楊莊鄉袁門村,發現這里山清水秀,地富物廣,遂在此扎根。

    郭家軋琴吸引“老白朗”

    農忙季節,在家務農;農閑季節,除了女眷外,全家出動,外出討生活補貼家用。鑒于當時民間藝人的處境,郭家規定傳男不傳女,而且還有良好的家風,不許吃喝嫖賭,講究仁愛禮義。這是他們的生存之道。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東方今報 2011-1-1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