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三民與汝南羅卷戲
2013/8/2 9:04:0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汝南羅卷戲距今已有300余年的歷史,是我國眾多劇種中具有鮮明個性的民間傳統劇種。它歷經幾多起落沉浮,瀕臨滅絕,在新時代又重新煥發生機。2008年,汝南羅卷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繼梁祝傳說之后汝南擁有的第二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汝南羅卷戲能夠得到挖掘、保護和傳承,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孫三民功不可沒。”汝南縣文化局局長楊民生頗有感觸地說。
日前,經過多次相約,筆者采訪了一直以來為整理和搶救羅卷戲而不懈努力的孫三民。“最近很忙,我一直在為一部古裝卷戲《對金刀》譜曲,準備在年前把這部戲排演出來。”剛見面,孫三民就抱歉地說道。
今年67歲的孫三民,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汝南縣文化館文藝骨干。他能演奏多種樂器,歷任指揮、作曲兼主奏,是《中國豫劇大詞典》、《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以及《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河南卷主要撰稿人之一。他譜寫的多部廣播戲曲、電影插曲如《我們是農村姑娘》、《歌,追求》、《中國的秋天》、《我愛農村唱農村》、《城市變奏曲》等曾在中央和省、市電臺播出,并入選《東方之春》和《文化之春》、《群星放歌新世紀》等歌曲集,其中《我們是農村姑娘》榮獲全國民歌演創大賽百歌金獎。他培養出的許多音樂人才邁入高等藝術院校。2010年6月,他又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羅卷戲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說起他收集整理羅卷戲的過程,孫三民打開了話匣子。他說:“我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收集整理羅卷戲相關資料了,其中的故事可以說一天也講不完。”
據介紹,他出生在宿鴨湖畔,那里是汝南羅卷戲的發源地、中原有名的“戲窩子”。他從小就是聽著羅卷戲長大的,對羅卷戲有深厚的感情。那時人們家里都很窮,但都喜愛吹拉彈唱。羅卷戲常演于春會、廟會、燒香會或物交會,有名的民間老藝人有鄭發亮、門中平、陳子蓮等。小孩子最喜歡看的是羅戲,它善演征戰戲,調門別致高亢,武打精彩刺激。在每年的農閑時節,他們不僅在汝南縣廣大鄉村巡回演出,還經常應邀到安徽、山東等省及我省的開封、周口等市演出,受到普遍歡迎和贊譽,盛極一時。老藝人們還常去葉縣、鄧縣舉行教唱活動,培養了許多羅卷戲弟子,使羅卷戲傳到外地,得到發揚光大。
從小受羅卷戲的熏陶,孫三民十分喜歡戲曲,并影響他長大后走上學習音樂的道路,后來進縣文化館工作,成為一名專業的音樂家。他說,羅戲善武,卷戲善文,兩種唱腔相差很遠,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用嗩吶伴奏。為達到兩個劇種相互補益、文武兼而有之的演出效果,兩個劇種經常同臺演出,往往在一個劇目里上部唱卷戲、下部唱羅戲,或甲角唱卷戲、乙角唱羅戲。汝南過去所有的民間卷戲班子都會唱羅戲,而所有的羅戲班子也都唱卷戲,因此群眾稱:“卷羅同臺兩下場。”到了民國以后,群眾就習慣直呼“卷羅戲”或“羅卷戲”了。
上世紀20年代之后,豫劇、越劇等流入汝南,羅卷戲也吸取豫劇中的一些優點進行演出,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面對豫劇等新興劇種的強大攻勢,羅卷戲頹勢已現, 但仍有一批老藝人堅守著自己的精神文化家園。對羅卷戲構成致命一擊的是1958年興建宿鴨湖水庫,卷戲的發源地燕亭店方圓數十里內的村莊和羅卷戲藝人的聚集地都被拆遷,藝人們分散到本縣及周邊四縣的鄉村落戶,從此失去了在一起切磋技藝、集體演出的條件。興盛了數百年的羅卷戲,至此走向衰落。
看到汝南羅卷戲面臨滅絕的境地,作為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孫三民焦躁不安,曾向上級部門寫了長達萬字的報告《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羅卷戲工程刻不容緩》,呼吁政府加強重視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工作。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全國各地開展國家十大藝術集成工程,有了政策和領導的支持,孫三民開始走村串戶,走訪調查在世的老藝人,全身心地投入收集、整理汝南羅卷戲音像資料的工作中。他說,每位老藝人都是一個文化寶庫,隨著年齡的增大,說不定哪天他們就離世了。一旦謝世,那就等于一個文物寶庫的坍塌,因此說搶救民間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那時沒有車,他每天就騎著自行車,背著相機,帶著錄音機、干糧和水壺,挨個走訪老藝人,給他們拍照、錄音。他說,一些老藝人聽說有人來錄音整理羅卷戲都很興奮,放下手中的活就會唱來,有的在病床上也要哼唱。他們都希望自己的藝術能夠得到繼承和發揚光大。由于藝人分散,伴奏的與演唱的相距較遠,他常常在這個鄉錄了唱的,按譜整理自己先學會唱,再跑另個鄉錄伴奏時,給吹奏者伴唱,回來后再讓原唱與伴奏合起來。講到興致之處,孫三民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來,那一腔一調洋溢著對羅卷戲的滿腔熱愛。
在走訪中,為了不麻煩人,他中午常啃些干饃、喝些開水充饑,困了就到村頭的麥秸垛頭歇歇腳,下午繼續工作。有一次去金鋪鎮姚寨村找老藝人鄭志武,回來的時候自行車壞了,他搭乘機動三輪車回城,可走到距縣城10多公里時三輪車也壞了,只好推著自行車步行回家,等摸到家時已凌晨2時許。
為培養羅卷戲新人,汝南縣先后舉辦了3期培訓班,從民間社團中挑選文藝骨干演員80多人教唱羅卷戲。后來在孫三民的建議下,縣文化局把僅存的幾名老藝人請到縣文化館里,包吃包住,提供補助,讓他們手把手地教年輕演員學習表演羅卷戲。2005年,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沉寂了半個多世紀的汝南羅卷戲重新登上舞臺。他們排演的折子戲《打金蛤蟆》和《海瑞搜宮》在河南省第二屆民間文藝會演中,以其原汁原味的原生態文化打動了評委和觀眾,雙雙獲得了金獎。
根據孫三民整理的一系列羅卷戲劇本、音像資料,汝南羅卷戲成功入選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6月,在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該縣在步行街廣場舉辦了羅卷戲專場演出。在當地引起了極大轟動。當天,縣里還把那些老藝人請來共同觀看了演出。老藝人一邊激動地看演出,一邊跟著唱。80多歲的老藝人門中平激動地說:“我們老了,不能登臺了,如今看到這些青年演員能把羅卷戲演好,真是太高興了。”
談及這么多年整理羅卷戲的辛苦,孫三民卻笑著說:“那時雖然很苦,但自己并不覺得,因為我從小是聽著羅卷戲長大的,更有責任和義務搶救、保護它。熱愛它也就不計較那么多,只想著抓緊時間把羅卷戲保存下來,傳承給后人。”
是的,在孫三民眼里,搶救、保護和傳承羅卷戲已不僅僅是一項工作,更把它當成自己一生的事業和追求。為整理民間文化而默默工作了近30年的他,就是民間文化那 “沉默的脊梁”。記者 劉仁忠 通訊員 李勤玲【原標題:孫三民與汝南羅卷戲】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12年01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