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想念河南墜子

2013/8/2 14:58:22 點擊數: 【字體:

    如今打開電視,幾十個頻道來回地調,往往頭昏腦漲地折騰一兩個小時,也找不到一個中意的節目。于是,我便更加懷念小時候聽的河南墜子。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生活非常貧乏,農村人一年也就能看上兩三次露天電影,最家常、最解饞的精神大餐還是河南墜子。

  那時候,村子里偶爾會有不請自來的游街串村的說唱藝人,他們大都來自周口、商丘等豫東地區。他們到村子也不與村里的頭面人物打招呼,自己找一片開闊地,當黃昏的炊煙升起的時候,墜子弦一拉,簡板聲一響,便提起了勞累一天的莊稼人的心勁兒。婦女們早早地做好晚飯,可孩子們匆匆放下書包,顧不得喝一碗熱湯,抓一個涼饃,就到說書場上嬉鬧了。每逢唱書人來了,整個村子就會像過節一樣熱鬧。自然有樂善好施的村人端湯拿饃,斷不會讓他們空肚子演唱。唱一晚上,半夜里隨便找一個草庵,或麥秸窩,蒙頭睡到天亮。第二天一大早就端一個極大的搪瓷缸子,一家一家地收糧食。記憶里,好像總是紅薯干子、玉米棒子多一些,小麥和豆子是不會有的。他們跑遍全村200來戶人家,每家每戶多多少少都會給抓一把。收糧收到哪家,若趕上吃飯,他們會請求人家端一碗熱湯,拿兩個熱饃,吃飯問題也就解決了。

  在我的老家堿崗村,唱河南墜子都在村十字街那一大片空地上。十字街的東北角有一棵兩人合抱粗的大柳樹,村子里開會,這里是會場;放電影,這里是電影場;唱書,這里是書場。平時這里是飯場,不管家住得多遠的村民都會用秫秸稈編織的小筐,端上兩三個饃,一小碟紅辣椒,再加上一碗面條或一碗湯,每天吃飯也跟開大會似的,又溫馨又熱鬧。

  農村書場開演一般都在晚上七點左右。夏天天黑得晚,村民們在地里勞作的時間長,開演會晚一些。冬天天黑得較早,又是場光地凈的農閑時節,開演會早一些。但是不論春夏秋冬,村民們聽書的熱情一樣火熱。天上繁星點點,書場一燈如豆,聽著那悠揚古雅的唱腔,還有那曼妙的墜子弦、清脆的簡板聲,直讓人如醉如癡。那些在土里刨食的莊稼人沉浸在河南墜子所表現的悲歡離合中,和戲中人物一起哭,一起笑,忘卻了生活中的凄苦與煩惱、單調和寂寞,實在是人生的享受和幸福。

  記憶中,我們那一帶唱河南墜子最好的有三個人:趙黑孩、吳光頭、大辮子海盤。趙黑孩是鄢陵趙莊人,聲音清脆,唱腔優美。村人形容他的唱腔好聽:“撕綾羅,打細碗兒,不如聽一回趙黑孩。”趙黑孩唱書吝嗇,村民們聽到興頭上,他會戛然而止,任憑村民們怎樣懇求再來一段,看看那大英雄羅成困在五梁山,困死了咋辦,不能眼睜睜讓他困死啊!趙黑孩往往是一句話:父老鄉親吶,好書可是不能多聽,你當是上街買杏呢,說多給一個就多給一個?趙黑孩的書從來沒有多唱過一小段。有個婦女對趙黑孩這一手非常不滿,那天輪到她家管飯,她用雞蛋和面,煎了一個焦黃香酥的小油饃。趙黑孩三口兩口就吃完了,問那婦女:“大嫂,這油饃還有嗎?”那婦女一本正經地學著趙黑孩的腔調回答:“沒有了,好飯不能多吃!”直嗆得趙黑孩滿臉通紅,隨手掏出簡板,清清嗓子:“這位大嫂你心放寬,李世民圍了五梁山,千軍萬馬齊吶喊,大唐旌旗迎風展,救出羅成英雄漢,今天的油餅你還煎不煎?”

  吳光頭是扶溝縣柴崗人,聲音沙啞渾厚,唱腔粗獷,有一種干面紅薯的味道。他的書唱得俗,往往是唱到晚上10點來鐘,大人們都驅趕沒結婚的小伙子大姑娘們回家睡覺,然后呼叫他來一段《西門慶巧遇潘金蓮》,那調情戲聽得男人們連連歡呼怪叫。

  最具魅力、最引人入勝、最讓人揪心的還是大辮子海盤。她的聲音甜美,唱腔婉轉悠揚,像剛從地里拔出的水蘿卜,咬一口脆甜多汁。“一哭妹妹肝腸斷,為何你一人赴黃泉,你我本應同生死,棄下寶玉為哪般?”一曲《寶玉哭靈》唱得情真意切,抑揚頓挫,書場上哭聲一片……

  唉!我魂牽夢繞的河南墜子,我那青澀甘美的青春記憶!□張超我【原標題:想念河南墜子】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日報 2010年08月20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開封網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