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河南省襄城縣越調劇團在漯河市區演出。一個縣級劇團能有多高的藝術水平,會有多大的看頭兒?起初,自視對戲曲欣賞還算有點眼界的筆者想當然地作出了預判。因家居舞臺附近,就悠然前觀。不想,從第一扯楊八姐盜刀》到最后一扯王寶釧》之《大登殿》,我在驚詫中竟幾乎場場不落,為演員的精彩演出而嘆服,又為之前先入為主的淺薄而羞愧。
唱腔細膩傳神、表演端莊精湛是我對襄城縣越調劇團的第一觀感。在《王寶釧》中飾演薛平貴的女須生演員張卜方唱腔渾厚,韻味深長,頗有越調大師申鳳梅的風韻;飾演王寶釧之父王允的老生演員史國軍聲腔蒼勁飽滿,表演一招一式老道大氣。在《楊八姐盜刀》中飾演銀花公主的演員方愛枝聲情并茂,委婉細膩,唱做并重,博得臺下陣陣掌聲;飾演蕭太后的演員李花娥,身穿無水袖王鳳衫,頭戴插花王冠帽,腳蹬高底朝靴,手拿紅色香帕,一舉手,一投足,穩穩當當,大大方方,雍容華貴的一國之尊頃刻間活現于舞臺之上。
行當角色齊全、臺風嚴謹規整是我對襄城縣越調劇團的又一感嘆。扮演黑頭、花臉的凈行老演員王新國盡管說話時手有些微微抖動,但一開腔,依然是聲如洪鐘,響遏行云,讓人感佩不已;在《李天保娶妻》中花旦張鳳蓮扮演者郭翠霞,一出場,那眉眼,那身段,給人感覺渾身都是戲;連扮演小鸞妮的小花旦張麗君、扮演家仆來喜的丑行劉志峰,盡管戲份不多,也表演得不溫不火、細膩傳神,每每博得觀眾會心一笑……
襄城縣越調劇團的彩女、兵丁上場,沒有一些草臺班子那樣的或人數湊不夠或稀稀拉拉連個圓場也走不齊的毛病,而是一絲不茍,陣容嚴整。在傳統劇目《雙靈牌》中,有一場高珍、梅仲、徐月娘三人各帶人馬相逢的場面。三隊人馬加上隨從跟報,整整18名演員站滿了整個舞臺,看得出無論是主演與否,只要是沒出場的演員都悉數上場了。三班威武整齊的人馬,三列各自統一的服飾,偌大的舞臺,壯觀的場面,讓人心動,撼人魂魄。
這里,不能不提到該團的優秀青年演員王桂玲,她扮相俊美,雙目顧盼有神,唱腔吐字清晰真切,唱念做俱佳,基本功扎實。在《楊八姐盜刀》中飾演楊八姐屬刀馬旦,身手矯艦英姿颯爽;在《李天保娶妻》中飾演大妮張鳳姐屬閨門旦,端莊閨秀、嬌羞可人;在《雙靈牌》中飾演徐月娘屬青衣,沉穩大方、張弛有度。從介紹中得知,王桂玲乃越調大師毛愛蓮的親傳弟子,不愧是名師出高徒,果然名不虛傳!
目前,成立于1955年的襄城縣越調劇團演員嚴重青黃不接,像王桂玲這樣40歲左右的演員已是較年輕的,一半以上是五六十歲退休又被返聘回團的老演員,年輕的戲校畢業生演員分不來、留不祝的確,縣級劇團一個臺口一場戲普遍才兩三千元的戲價,收入少、待遇低,全團幾十號人的生存問題壓得實在讓人喘不過氣來。
捫心細想,那些號稱藝術家云集的省級大團,戲價動輒上萬元,國家又給予重點扶持,老百姓卻除了請不起、看不到外,即使偶爾下鄉演出一次,除卻華麗的燈光、精美的舞臺道具,所謂的“藝術家們”的表演卻如過眼云煙,了無痕跡。相比而言,像襄城縣越調劇團這樣為數眾多的縣級劇團,在簡單的“一桌兩椅”近乎有些簡陋的舞臺上,能夠樂于清貧、默默無聞、原汁原味地為廣大農村老百姓演出喜聞樂見的戲曲節目,實乃可嘆、可贊,更可敬!
感謝你,襄城縣越調劇團,讓我喜歡上了戲曲百花園中的又一朵奇葩——越調;祝福你,襄城縣越調劇團,愿你在戲曲藝術之路上順水順風,越走越遠……【原標題:外地戲迷看襄城縣越調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