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長久來自湖北十堰,他雖聽說過艾滋病,但如何防治就不大知曉。那天是2006年9月15日,由國務(wù)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國家衛(wèi)生部主辦巡演的《飄揚的紅絲帶》在這里開始了第一場演出。南風(fēng)廣場擠滿了觀眾,很多是袁長久的工友。
《飄揚的紅絲帶》由著名的劇作家張毅創(chuàng)作,經(jīng)過河南省曲劇團的改編后搬上舞臺,講述了即將新婚的農(nóng)村青年鐵梁突然獲悉自己身染艾滋病,他在近乎絕望的情況下,通過醫(yī)療工作組的挽救重新點燃了生的希望,也讓很多鐵梁身邊的人正確了解了艾滋病傳染途徑的故事。
看完后,袁長久說這是他第一次直面艾滋病這個話題,也是他第一次真正了解什么叫艾滋病。
河南曲劇團鄭書剛團長介紹:“開展此次巡演活動就是向廣大農(nóng)村居民和城市務(wù)工農(nóng)民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識,使他們了解防治艾滋病政策,提高他們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而像袁長久這樣的農(nóng)民工正是他們主要的宣傳對象。
演員方素珍回憶道:“33場演出中,每一場都會有農(nóng)民工、學(xué)生和社會各界的觀眾觀看,他們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時而哽咽流淚,時而開懷大笑。”
副團長張欣動情地說:“每到最后一場,身患艾滋病的‘鐵梁’要離家出走,眾村民前來挽留的場景時,全場觀眾幾乎都站立起來,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這次巡演從2006年9月15日開始,同年11月6日結(jié)束。演出一共33場,足跡遍布全國14個省、市、自治區(qū)33個縣、市區(qū),行程共計二萬五千余公里。數(shù)十天內(nèi),采用大篷車隊流動舞臺形式演出的河南曲劇團,攜帶著象征人類關(guān)愛艾滋病患者的紅絲帶,翻越了六盤山,重走了大草原,穿過了茫茫戈壁,幾次跨過黃河,幾度飛渡長江,行走了整整兩個長征的路程。
楊俊德夫婦是第一次以看曲劇的方式接受艾滋病的宣傳,“平時在街上偶爾也能遇到防治艾滋病宣傳,但是很少參與進去。今天的形式蠻好的,我們知道了艾滋病的傳染途徑,還知道艾滋病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以往的艾滋病宣傳的方式過于呆板和單一,通過曲劇用貼近民生的最樸實的方式進行演繹,既傳播了曲劇藝術(shù),又宣傳了艾滋病知識,叫座又叫好,各地的觀眾都很歡迎。”鄭書剛自豪地說。黃嫻【原標(biāo)題:河南曲劇團演出艾滋病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