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來到西平縣盆堯鄉羅閣村。據該村一位羅姓老人講,羅閣大喇叭起源于東漢末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傳說有位羅公為軍中高士,厭倦了當時無休止的戰爭,便攜帶親眷,在羅閣村筑寨隱居下來。羅公擅長音律,從軍中帶有兩只號角,他把號角加長加大,就變成了今天的大喇叭。羅閣大喇叭是用薄銅片制作,由上下兩節銅管組成,長200厘米。喇叭可伸可縮,攜帶和保護十分方便。
在古時候,羅閣是個大寨子,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該村都要舉行廟會。廟會上,上百只大喇叭一起吹奏,音量洪大低沉,聲音能傳十里開外,堪稱民間一絕。羅閣大喇叭有自己獨特的曲目,如《天橋會》等,該曲音色渾厚、節奏明快,具有喜慶特色。
老人還告訴記者,明清時期該村的大喇叭異常紅火,老藝人們能吹奏很多動聽的曲子。清末明初,該村老藝人羅智智不但會吹奏很多好聽的曲子,還掌握了制作大喇叭的傳統工藝。
現在,羅智智的后代——現年76歲的重孫羅在早和其57歲的兒子羅洪濱還傳承著吹奏大喇叭的技藝和制作大喇叭的技術。可是,如今學吹大喇叭的人寥寥無幾,村上存留的大喇叭也越來越少,僅剩下10只。
該村80歲的陳聚鋒老人說:“我是退休后回到家鄉才學吹大喇叭的。這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藝術,可不能看著它慢慢失傳呀!”
據該村村民講,雖然該村的廟會沿襲至今,但吹奏大喇叭卻后繼乏人,而且沒有統一的技法,失去了原有的韻味,希望有關部門對此給予關注,進行挖掘整理,拯救這曾經給人們帶來許多歡樂的民間傳統藝術。本報記者 高留安 通訊員 李玉榮【原標題:大家一起想辦法 救救羅閣大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