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陳天義:50年癡迷“四塊瓦”

2013/8/6 14:19:03 點擊數: 【字體:

陳天義:50年癡迷“四塊瓦”

    “打起銅鏈和竹板,走村串戶搞宣傳。大地震,不可怕,全國人民制服它。新農村,新發展,家家戶戶有關聯。奧運會,快來到,世界人民都在笑……”

    “好,再來一段!”

    “嘩———”隨著一陣掌聲響起,正陽縣油坊店鄉陳寨村65歲的民間藝人陳天義,又一字一句地開始了他的新說唱。

    陳天義是“四塊瓦”在豫南地區的獨有傳承人,50年癡迷“四塊瓦”,年過六旬依然活躍在當地農村文藝舞臺。他別具一格的說唱藝術,表達著自己對這一稀少民間曲藝的摯愛。

    黨的十七大召開后,不識字的陳天義更是曲不離口,手不離瓦,暗自琢磨編出了《歌唱十七大》、《黨是陽光我是苗》、《三湘冰雪頌》、《奧運贊》、《走進新農村》、《震不垮的中國人》等膾炙人口的歌謠。他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十里八鄉的老鄉都叫他“陳塊瓦”。

    “四塊瓦”最早流行于唐代,盛行于清末民初,是人們在勞作間隙,為歡娛就地撿起四塊瓦片進行敲擊說唱的藝術,后來演變成藝人用雙手分別持銅鏈和竹板伴奏的吟唱形式,主要在河南、安徽一代流傳。因其唱詞朗朗上口,曲調婉轉,說唱酣暢淋漓,表演惟妙惟肖,深受群眾歡迎。

    50年前,3歲沒爹、5歲沒娘、從小跟著叔父長大的陳天義,為了糊口15歲就到沈丘追隨干爹學習說唱藝術。18歲那年,學成歸來的陳天義背著戰鼓高興返鄉,準備好好掙錢回報自己的叔父。

    然而,陳姓家族不容背戰鼓說唱的家規,使他這一美好的愿望化為泡影。實在沒辦法,陳天義又轉投本鄉雷崗村的陳立功師傅,一邊四處演唱,一邊潛心研學“四塊瓦”說唱藝術。

    回想起當年剛學打銅鏈的艱難,老人說3年中手不知磨破了多少回,眼淚不知掉了幾籮筐,方能過關上場表演。也就是從那時起,陳天義就與“四塊瓦”結下了不解之緣。

    由于陳天義的演唱字正腔圓,表演細膩逼真,而且從不說“臟口”,很快就唱紅河南、湖北兩省。其代表段子《海瑞傳》曾經迷倒了許多聽眾,有時一場聽眾就達2000人。

    上世紀70年代初,他被選進正陽縣文化館宣傳隊,走遍全縣鄉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惠蒙黨恩的陳天義又把身邊發生的新變化,用幾近失傳的“四塊瓦”形式表演出來,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贊歌。

    后來宣傳隊解散,陳天義回到家鄉。鄉黨委、鄉政府得知陳天義這么多年為了“四塊瓦”藝術一直漂泊在外,家里住房早已成了危房,就撥出專款為他蓋了3間新瓦房。他才算有了自己的家,娶上了媳婦。

    他根據不同時期的需要,把身邊的事編成戲文,配合鄉里的中心工作逐村演出,先后為當地群眾送去了自編自演的《只生一個好》、《平安正陽頌》、《夸夸俺的好支書》等小段子,在豐富當地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宣傳了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成了鄉里的“編外宣傳員”。

    陳天義說,他曾經收了兩個徒弟,但都吃不了練“四塊瓦”的苦,都改說評書了。他非常擔心祖師爺創下的這門說唱藝術在自己手里失傳。

    好在縣、鄉兩級政府都非常重視“四塊瓦”的發掘工作。近期,為了使這一稀有的曲藝形式能夠發揚光大,陳天義已被推薦參加中央電視臺《鄉村大世界———走進駐馬店》節目的錄制。他說:“這下子‘四塊瓦’的后傳可大有希望了!”記者  楊軍民  通訊員  王化遠【原標題:陳天義:50年癡迷“四塊瓦”】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駐馬店日報 2008年07月18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確山2013年“送戲下鄉”活動全面啟動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開封網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土特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