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國務院公布全國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名單,雷恩久成為三弦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從年少拜師學藝到現在,他已在這個行當干了整整50個年頭。
入行
1960年,在“市縣合并”的過程中,14歲的雷恩久從南陽縣曲劇團分到南陽市曲藝隊。由于年齡最小,并且以前學習的是不同曲種,曲藝隊老師先讓他了解熟悉環境。在這個過程中,雷恩久發現,有一個叫“三弦書”的曲種表演形式十分特別:有時一個演員懷抱三弦、腿縛竹節,自彈自唱、自擊節;有時由一人主唱,兼操鉸子和八角鼓,另一人彈三弦,蹬腳梆,兼插科打諢與幫腔;有時候還會有三個人在一起的表演。表演當中有許多武段子,動作幅度大、節奏強、力度重,表演時拳腳的劈啪聲、鉸子紅綾的鼓動聲、架口的呼應聲,交織在一起,讓觀者感到驚心動魄,氣勢磅礴。
表演、教授三弦書的是一位精神健碩的長者,他的衣服上經常戴著一枚獎章,走到哪里人們都很尊敬地叫他“裴老師”。雷恩久在其他師兄那里得知,這位長者名叫裴長義,是南陽地區三弦書的第二代傳人。1957年,裴老師曾經到北京在懷仁堂為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領導演唱三弦書,演出后還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那枚獎章就是表演后得到的。了解到這些,越發激起雷恩久對三弦書的喜愛,于是他主動要求學習三弦書,隨后如愿成為裴長義老師的徒弟。
從藝
在學習當中,雷恩久從師傅裴長義那里了解到:三弦書在長期的演唱中,隨著表演者對聲腔、板路、調式認識的深入,加上方言、民俗的不同,使其在表演技法、聲腔運用以及演唱特色等方面演變成不同流派。豫西南地區的“三弦書”形成了三大流派:東路派、中路派、西路派,各流派的演唱風格各具特色,師傅裴長義所屬的正是“西路派” 。
由于嗓音獨特,又有武戲功底,再加上裴長義老師的言傳身教,勤奮刻苦的雷恩久很快就掌握了三弦書(西路)的演唱、伴奏、表演技巧。在雷恩久拜師學藝的第二年,裴長義先生不幸離世,作為徒弟,年少的雷恩久悲痛之中深知自己的責任。裴老師去世后,為了豐富、健全三弦書,雷恩久又向三弦書藝人侯書范、胡清章等學習“東路派”、“中路派”的演唱技巧,多年的學習積累,雷恩久掌握生活段子、武打段子、長篇大書80多個,每年演出高達七百多場。1964年,他演唱的三弦書現代曲目“八塊八”赴省會鄭州匯報演出,并在全省各地巡回演出受到觀眾好評,并于同年在鄭州為朱德等領導同志演出。
傳承
為適應時代,雷恩久對三弦書進行改革、發展,他在唱腔和音樂中融入歌曲、民間小調,在有的唱段中大膽變革使用3/4節拍,使演出受到不同層次觀眾的喜愛。他所演唱的三弦書“獅子樓”、“買丫鬟”、“紅請帖”等曲目,多次受到中央、省、市各級部門的獎勵。2003年7月,央視四套錄制了他演出的三弦書《獅子樓》并向海內外播出。由于雷恩久在三弦書的繼承和發揚上所做的巨大貢獻,《河南省文化名人大辭典》和美國《世界名人錄》都將其收錄在目。
2006年,60歲的雷恩久收南陽市說唱團演員王國政為徒弟,傳授三弦書技藝,如今看到學生王國政已經能單獨演出,并在曲藝比賽中屢次獲獎,身為老師的他頗感欣慰。現在,作為惟一一位全面了解掌握三弦書西路、中路、東路三派風格、內容的老藝人,雷恩久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這些珍貴的資料整理成冊,以便更多人了解這門南陽古老的說唱藝術。
鏈接
三弦書又稱鉸子書、腿板書,是形成于南陽的一種較為古老的說唱藝術,已有250多年歷史,因用三弦、鉸子(小銅鈸)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三弦書的唱腔樸實無華,形式活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是一種典型的民間說唱,一度傳演不衰。現存曲目共有400多篇,包括段子200多個,書帽100多個和中長篇大書36部,其文學和音樂的藝術水平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