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由鑼戲衰微看無形文化遺產保護

2014/7/29 14:18:14 點擊數: 【字體:

  鑼戲是一個古老而稀有的劇種,曾在中原地區盛極一時。由于歷史的原因,加之近年來市場萎縮,藝人流失,劇目失傳,這一戲苑中的奇葩即將退出舞臺。
 
  據傳說,鑼戲創始于1300多年前的唐太宗時期,那時的鑼戲是皇帝和文武百官為了取樂而模仿天宮的仙樂編出來的宮廷戲,因此,鑼戲也叫“樂戲”。據史料記載,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因鑼戲的唱腔原始、粗獷,登不上大雅之堂,多次遭到統治者的禁演。而當時,鑼戲非常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從黃河西岸到淮河流域,到處都有鑼戲的足跡。
 
  目前,鑼戲與其他眾多無形文化遺產一樣,由于生存環境的變化,正一步步走向消亡。而這種消亡意味著一種民族個性和民族特征的消亡,意味著文化多樣性的毀棄。那么,鑼戲還能重現昔日的輝煌嗎?
 
  對鑼戲而言,當下最致命的是目前掌握這門傳統藝術技能的民間藝人已為數不多,后繼乏人。鑼戲中,作為整個劇團靈魂的吹笛手,目前只有年過七旬的赫敬修老人還健在,并已被老藝人們稱為世界上最后一位鑼戲吹笛手了(據《豫情時報》)。跟其他無形文化遺傳遇到的尷尬處境一樣,鑼戲的收集、整理、記錄、建檔、展示、利用、人員培養等工作都十分薄弱,而形成此種狀況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們國內還缺乏完善的法律機制作為保障。因此,應該進一步擴大無形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范圍,盡早推出“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通過立法,使無形文化遺產的整理搶救工作,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境同樣艱難的日本和韓國,他們采取多種措施保護傳統文化的做法,就很值得我們借鑒。
 
  此外,對鑼戲來說,觀眾才是真正的“保護神”。河南省通許縣等地若能利用其傳統優勢,把鑼戲表演和文化旅游結合起來,應該有助于改善鑼戲當前面臨的困境。
 
  眼下立即為鑼戲找出一條走向繁榮的出路固然不太容易,但若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其原汁原味地作為傳統歷史文化保留下來,達到后繼有人,也并非太難。據說,通許縣赫莊的鑼戲已經被列入河南省申報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項目目錄,這就為鑼戲得以繁衍保留下了必要的火種。此外,自從昆曲被列入聯合國的“世界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的“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工作也日見起色,中國藝術研究院已經正式啟動“中國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認證、搶救、保護、開發和利用工程”。但愿鑼戲能緊鑼密鼓地開展“自救”,然后再爭取進入該項工程的大盤子內,那樣,鑼戲的生存、發展乃至復興,也就指日可待矣。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2003-01-1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