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夾弦和開封
2014/7/29 14:33:3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河南文化產業網8月12日消息:二夾弦起源于200多年前,它是以流行于魯西南、豫東一帶的一種叫做“花鼓丁香“的民間文藝,吸收四股弦以及贊子、捻子、砍頭橛等曲調發展、演變而成的劇種。
在說什么是二夾弦之前,首先要說明什么是“花鼓丁香”,實際上就是花鼓戲,因經常上演《休丁香》,人們就把它叫做了“花鼓丁香”。而所謂的二夾弦是由它的主要伴奏樂器——“四胡”的四股弦,分別夾著弓上所系的兩股馬尾進行拉奏而得名,是一種稀有地方劇種。從一些二夾弦老藝人的輩分計算,二夾弦形成于清代中期的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50年的歷史。
關于二夾弦的起源還有這樣一個傳說:清朝中期,山東濮州白馬楊村有個姓白的窮秀才,酷愛詩詞,精通音律。一天,他聽女兒紡花時哼的小調和紡棉花的聲音交織在一起,非常諧調、悅耳,便問女兒哼的是什么?女兒說是二夾弦,于是白秀才便把它記錄下來,又另編一些詞讓女兒唱。后濮州大旱,父女倆逃荒來到曹州府大徐莊,因村里人都愛聽這種小調,父女兩人便在大徐莊住了下來。村里有不少青年人便跟白秀才學戲,著名二夾弦老藝人徐廣恩就是大徐莊人。
早期的二夾弦
早期的二夾弦只是一種“玩會班”的組織,是農閑時節村民自我娛樂的手段。常以“擺地攤”或“坐板凳頭”的形式出現在農村、集鎮,每班三五人、七八人不等,配有鑼鼓、木梆、四胡,說說唱唱,以唱為主,開始表演一些以民間傳說或家庭生活為主要內容、由兩三個角色組成的小戲。農閑時唱,農忙時散,后來這種演出形式逐漸滿足不了群眾文化娛樂逐步提高的需求,加上受其他劇種的影響,開始化裝搭臺演出,有了自愿組合的“義氣班”,并逐步由農村流向城市。
二夾弦最早進入開封,大約在清光緒八年(1882年),首場在開封西門里城隍廟戲樓(今黃院院內)演出,著名小生演員馬平,唱腔極佳,一炮走紅,很受廣大市民的喜愛。大約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有個叫“小姑子”的女演員登臺演唱,以她優美的唱腔轟動一時。由她之后,劉玉芝、崔蘭琴(藝名大金牙)、“大腳二妮”等女演員方相繼登臺亮相。
二夾弦組織正式職業班社大約在清末的1910年前后,第一個班社是由二夾弦著名旦角演員王玉華領銜在山東曹縣成立的;1930年前后,“共藝班”成立,崔蘭琴、王文德是這個班的著名演員;與此同時山東東明縣大魚窩村的黃二潤挑頭也成立了職業班社,他的妻子“大蒲扇”、女兒黃云芝(藝名小白鞋)演唱的《站花墻》十分叫響。可惜的是這一時期,開封城內劇場為豫劇、京戲所占領,城里人很少能聽到、看到二夾弦。
二夾弦的唱腔和劇目
二夾弦的傳統曲牌,有幾十支,它的音樂具有獨特的風格,突出表現在四弦琴的演奏上,音顫、復雜,旋律優美,調子高昂,再配上墜琴、柳葉琴、琵琶、竹笛、笙等樂器,演奏起來非常別致、動聽。
二夾弦的唱腔屬于多系統的板腔體,唱腔調門豐富,約有20余種,常用的有15種,計有:大板、二板、三板、北詞、娃娃、贊子、捻子、砍頭橛、山坡羊、栽板、哭謎子、頂簾子等,北詞又分單北詞、雙北詞、連北詞,娃娃又分大板娃娃、二板娃娃、三板娃娃、武娃娃等,唱腔特點是用真假聲相結合的演唱方法,男女聲同腔、同調、多用真聲吐字,假聲拖音,曲調柔和、流暢、清新、活潑、委婉,為廣大群眾所喜愛,不少群眾親昵地稱二夾弦為“半碗蜜”。
二夾弦根植于民間,是以說唱形式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個地方劇種,加上它傳統劇目極多,其內容大多是描寫民間傳說、家庭故事和反映農民生活的“三小”戲(即小生、小旦、小丑),除前面已經提到的《休丁香》外,其他如《三拉房》、《三進士》、《王林休妻》、《花廳會》、《貨郎翻箱》、《孟姜女哭長城》等劇,都是這一類“三小”戲。還有就是二夾弦經常上演的“老八本”,即《頭堂》、《二堂》、《蘭橋會》、《站花墻》、《大簾子》、《二簾子》、《紅燈記》、《抱牌子》,劇目語言樸素、清新、活潑,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從以上這些劇目看,我們可以得出二夾弦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演員以唱功為主。二夾弦近百年來有不少演員都是因善唱而出了名,如徐笑巖,被人譽為“蓋九州”,殷良昆被人譽為“蓋八縣”,民間還流傳有“河南有個董繼昌,河北有個黃振邦”的佳話,就是對這兩位藝人唱功的贊揚。女演員走上二夾弦舞臺后,更以唱功取勝,女藝人劉玉芝,一口氣能唱一二百句唱詞,猶如山泉流水,淙淙作響。新中國成立后,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二夾弦著名女演員黃云芝(小白鞋),更是以唱功著稱的佼佼者。
二夾弦的苦難和新生
就是這樣一個產生于基層,并被基層群眾熱愛的劇種——二夾弦,在流傳過程中竟受到一些地方戲霸惡紳的摧殘和迫害,他們誣蔑二夾弦“淫詞濫調”、“粗俗鄙俚”、“不登大雅之堂”,不準二夾弦進城,禁止二夾弦唱酬神戲、廟會戲和還愿戲,幾乎掐斷了二夾弦藝人的全部活路。20世紀30年代以后開封城內就再也沒有演過二夾弦,以致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二夾弦這個劇種。
新中國成立后,二夾弦這支行將凋零枯謝的花朵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獲得了新生。山東定陶、安徽亳縣、豫北延津、臺前以及開封地區相繼成立了二夾弦劇團,他們挖掘、整理、演出了一些優秀的傳統劇目,還創作和移植了一些現代戲,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這個地方小劇種,迅速成長為豫魯皖地區較有影響的一個戲曲劇種。
開封二夾弦劇團的成立
開封二夾弦劇團于1956年年底成立,它的前身是東明縣新民二夾弦劇社。這個劇社也就是前面提到的1930年東明縣大魚窩村黃二潤的那個戲班,1940年前后,黃二潤病故,由該戲班小生演員李增朝接班。李增朝為人正直、忠厚,范玉凈、馬福琴、楊桂蓮、魏廣田、張素云等較有名的二夾弦藝人都來和他合作,特別是張素云(藝名“三馬蜂”)和李增朝結為夫妻后,作為這個戲班的領銜主演,該班聲譽日隆。
1948年東明解放,原來“玩會班”中的一些演員也紛紛投靠到李增朝這個職業戲班里來,1950年正式成立了東明縣新民二夾弦劇社,李增朝任社長,黨派來了政治指導員和業務輔導員,建立了工會和共青團組織。1956年國家文化部對全國專業劇團進行登記,新民二夾弦劇社正式納入國家編制。演出劇目也由過去的只能演“三小”戲發展到能演“大本”戲,由只能演文戲發展到可以演武戲,并配合黨的中心工作排演《志愿軍的未婚妻》、《春風吹到諾敏河》等現代戲。
1956年10月,開封地區舉辦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在這次會演上,新民二夾弦劇社演出了《剿李府》、《花廳會》和《貨郎翻箱》3個劇目,《剿李府》獲演出一等獎,張素云獲演員一等獎,音樂獲二等獎,唱腔獲一等獎,魏廣田獲榮譽獎,正是由于這屆觀摩會演,有關部門決定將新民二夾弦劇社上調地區,更名為開封地區二夾弦劇團。
開封二夾弦劇團正式成立以后,配合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編寫和移植了一些優秀劇目,同時把一些流行的現代戲搬上了二夾弦舞臺,對唱腔、音樂設計也進行了大膽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一大批中青年優秀演員脫穎而出,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有田愛云和趙文玲、李保田、張秀梅、黃汝榮、周鳳蘭等。
1959年6月,河南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期間,開封二夾弦劇團演出的《貨郎翻箱》(田愛云飾貨郎)被定為赴京青年匯演節目,后因情況有變,未成行。但這個戲卻被電影《李雙雙》的導演選中,于1961年收進電影《李雙雙》之中。隨著電影《李雙雙》的風靡全國,二夾弦也在全國范圍內擴大了知名度。
開封二夾弦劇團演出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曾連續上演4個多月,現代戲《江姐》、《蝶戀花》一次連演36場,場場爆滿,《紅燈記》、《沙家浜》、《盤妻索妻》、《莫愁女》……的演出都給開封人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后記:1988年,開封二夾弦劇團被撤銷,大批優秀二夾弦演職人員離開了他們心愛的舞臺,但他們的心卻始終牽掛著傾注了他們半輩子心血的二夾弦。著名優秀演員,省第六、七屆人大代表田愛云毅然賣掉自己的住房,籌措資金,聯絡幾名志同道合的二夾弦老藝人、老琴師,招收學員、教戲。幾年來,相繼傳來好消息:一是田愛云教的學生已經登臺演出,二是我市已申請二夾弦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但一個劇種不像某種手工技藝,它需要一個班底的配合,如何保護、如何傳承要全盤考慮,否則就有再度流失的可能。
今天我們在這里回憶二夾弦的歷史,主要目的就是要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把二夾弦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地保護好,并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開封日報(201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