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的蛤蟆嗡情結
2014/7/31 11:30:4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你好,我是西關社區的居民,我想給你們說說我們社區的葛三仲老人,他拉蛤蟆嗡,可好聽了……”昨日,臥龍區梅溪街道辦事處西關社區的居民王女士撥通了記者的電話。自從本報開展“讀晚報·享清涼”,廣進高端社區、廣進著名市場、廣進城市窗口的“三進”公益活動以來,記者已經接到不少提供新聞線索的電話。
昨日上午,記者見到葛三仲老人的時候,他正坐在沙發上彈拉蛤蟆嗡,每日飯后自彈自拉幾曲,已經成了老人的習慣。據他介紹,蛤蟆嗡不僅是一種樂器,還是我市淅川、西峽(淅川鄰縣)的獨特曲種。一般來說,作為樂器的蛤蟆嗡,琴竿二尺余,比二胡短。琴頭有蛤蟆狀的木雕裝飾,兩根老弦從口中吐出。琴筒較粗,蒙以蛙皮,發聲嗡嗡作響,酷似蛙鳴。
據了解,葛三仲老人10歲時,受到爺爺的熏陶,與二胡、三弦、蛤蟆嗡等樂器結緣,至今已經過去了54個年頭。然而,這一愛好并沒有隨著歲月的變遷而改變,反而越發融入生活之中。他不僅會拉這些樂器,而且還會制作。社區的居民都知道葛三仲的蛤蟆嗡拉得好,但卻不知道那把蛤蟆嗡是葛三仲自己找材料、做木工,親手粘貼、換弦、上漆、調音制作而成。
每逢佳節,很多社區都會邀請葛三仲老人前去演奏蛤蟆嗡。老人從不藏私,只要有愿意學的,他都會悉心指導。“葛老師不但拉得好,還熱心地教大家。”社區的一位大媽稱贊道。
如今,葛三仲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夠在西關社區內組織一支老年樂隊。“南陽明年就要舉辦農運會了,作為一名普通市民,我希望能帶領一支樂隊,在農運會現場用古樂為健兒們演奏助威!”老人滿懷希望地說。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南陽晚報(201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