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永城大鐃第五代傳人王玉璽 留守心間大鐃情

2014/8/11 16:49:33 點擊數: 【字體:

    永城大鐃,又名“落子”、“荷葉吊板”,因伴奏樂器為大鐃镲而得名,屬徒歌形說唱曲種。清朝光緒年間,大鐃在魯西南一帶初具雛形,后流入永城,才得以發展而定型。永城大鐃第五代傳人王玉璽,十五歲時拜著名大鐃藝人卞明坤的二弟子練超為師,對大鐃有較深的藝術功底,得到過卞老的親傳,他能編能演,其表演粗獷豪放、聲情并茂、底氣十足、字正腔圓,后因多種原因棄藝從商。
  
    從商10年,盡管王玉璽很少參加商業演出,但政府組織的公益性活動他必熱心參與并全身心地投入。2005年,他表演的《馬前潑水》獲得河南省第二屆民間藝術節金獎;2006年春節期間,他在河南省寶豐縣寶豐馬街書會上獲“寶豐杯”河南省鼓曲唱曲大賽一等獎;今年11月25日,王玉璽被任命名為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永城大鐃第五代傳人王玉璽 留守心間大鐃情 
 
  藝海無涯苦作舟
  
    上個世紀70年代的豫東大地聽書之風尤盛,在街頭巷尾民間藝人彈唱的大鐃、大鼓、柳琴戲等,使少年時的王玉璽對民俗戲曲由喜愛、神往到癡迷不返。由于年少時家貧,學藝可以養家糊口等客觀現實,1980年,高中未畢業的王玉璽便拜大鐃藝人卞明坤的二弟子練超為師,成為永城大鐃的第五代傳人。
  
    等到王玉璽學會了幾個完整的段子后,按照行規,他便被師傅“攆”出“家門”。從此,王玉璽就背起口袋走鄉串戶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每到一戶,他就給人家唱上一段,對方就會給一個饃或者一碗紅薯干,讓他借以糊口。
  
    這樣過了一年多,王玉璽的大鐃也練得差不多了,師傅開始教他傳統段子。《馬前潑水》、《羅成算卦》、《劉邦斬蛇》等上百個段子他是背得滾瓜爛熟。王玉璽說,他現在想忘也忘不了。后來他又找到評書藝人王良杰學說《三俠劍》、《童林傳》等大部書,極大地豐富了大鐃說唱的內容。
  
    當時,只要永城周邊逢集趕會,王玉璽就會在一塊空地上支起架子,左手拿起大鐃,右手打起簡板說唱起來。這時戲迷們就會圍上里三層外三層。由于大鐃唱腔特點粗獷豪放、生活氣息濃厚,大都用農民群眾的口頭語言說唱,聽起來親切感人,每唱完一段,戲迷都會撂下幾個零錢。王玉璽說,當時掙來的錢勉強能對付艱難的歲月。
  
    王玉璽說,當時在農村演出,一晚上風寒霜凍才掙3元錢,后來慢慢漲到5元、10元,但戲迷們的熱情又讓他不停地說唱下去。他記得每到吃派飯的時間,那家的門口就會圍上很多人等著他,并不斷地催促他“快點吃”,他愛人就是他忠實的戲迷。
  
    王玉璽的愛人是安徽蕭縣某小學的教師,他在她村上說了一個多月的書,她一場不落地聽得如癡如醉。從喜歡聽大鐃到喜歡上大鐃藝人,王玉璽說,是大鐃成就了他美滿的婚姻。

 永城大鐃第五代傳人王玉璽 留守心間大鐃情
 
        經商難忘大鐃情
        
    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人們文化娛樂方式的多層次化和多樣化,群眾對喜愛的民間文藝不再像過去那樣癡迷,民間藝人的需求市場不斷縮小,由此擺在王玉璽面前的是一家人的生計問題。
  
    當時我們無法想象,商業大舞臺和戲曲小舞臺是怎樣糾纏、影響了王玉璽的一生。在這兩個舞臺上,演繹著兩種人生,或者說在王玉璽的面前展現了兩條人生道路:為著生存,為著物質層面的需要,為著不辜負父輩和鄉人的期望,走那條體面、富足、光宗耀祖的商路;但是,為著精神層面的需求,為著與生俱來的對藝術的癡迷,他應該走師傅們所走的藝人之路。
  
    最后,他選擇了淡出舞臺下海經商。“除了會說唱,其他什么都不會”的他,能在波濤洶涌的商海取得成功嗎?“不管你是從藝還是經商,首先是要做人,而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講誠信。”年輕時的王玉璽曾經走南闖北,并在自己平凡脫俗的藝術生涯中學會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從藝經商,艱苦的磨礪,練就了他剛毅、頑強、銳意進取的品格。
  
    白手起家,王玉璽靠誠信開起了超市。幾經風雨十余載,從經營小超市到現在的規模批發,從昔日的“大鐃一桿槍”到現在的“王老板”,王玉璽在商海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說是棄藝從商,其實王玉璽只是不再靠技藝謀生,身為永城市曲協副主席的他說,只要社會需要,他會盡量抽時間參加公益演出。他創作演出的《和諧大民調》、《豬八戒適合當官》等10多篇富有鄉土氣息的大鐃演唱段子,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受群眾歡迎。這是他多年積聚的藝術情結。

永城大鐃第五代傳人王玉璽 留守心間大鐃情
 
  傳承藝術為己任
  
    兩年前,王玉璽個人出資到開封購買了16個大鐃,并親手做了40多副簡板,就是為了能教學生,讓大鐃這一民間藝術傳承下去。但兩年過去了,除了送人的幾個,其余的大鐃和簡板還在家里放著。說起原因,王玉璽分析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掙錢了,沒有人愿意學這個,一來學大鐃要花費很多時間才能學出個樣來,二來學成以后又不能用于維持生計,誰還愿意學?
  
    為讓大鐃藝術發揚光大,他琢磨著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讓戲校的學生來學,他可以親自教授。但擺在眼前的現實是,他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專業指導,再者學生們學習所需的工具和專業老師的費用從哪兒出?二是他免費收徒,食宿全管,外發工資,或許可以收到幾個徒弟。這聽著像是在說不現實的笑話,但話中的辛酸讓我們真的笑不出來。
  
    王玉璽說,永城大鐃作為河南省的稀有劇種,如果在他手里失傳,他會很內疚,但呈現在他面前的現實又讓他很無奈。
  
    從河南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命名大會上歸來后,王玉璽又看到了民間文化燦爛光輝的前景。他說他一定想辦法讓永城大鐃傳承下去,決不讓這一民間藝術在他手里失傳。
  
    采訪結束后,我們感到王玉璽有一顆搶救發掘和振興民間藝術的雄心。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閃爍著的“大鐃之光”會褶褶生輝。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商丘報業網(2006-12-0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