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河南省省會鄭州市西南一個叫超化的小鎮,吹歌以其獨特的魅力,在民間流傳了300多年。這個源于4000年前的商周時期、出自宮廷,被譽為中國民族樂器活化石的古老音樂,因為苦澀難學,因為后繼乏人,因為其嚴格的行規,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今日鄭州》特別節目:《超化吹歌不是絕唱》。”
2005年8月18號,在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論證會上,專家對新密市超化吹歌給予希望。河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尚春升提出:
“它的傳承情況是從商代,再一個它的樂器三百多年的笙、還有三百多年的管子都保存完好,這是我們看到的也是非常吃驚的事情。它的旋律是原汁原味的,這是非常珍貴的。”
吹歌演奏
鄭州大學音樂系主任陳燕認為:
“它這個音樂跟別的地方的吹歌不太一樣的就是因為它是宮廷音樂。我覺得作為一個地域性的音樂它本身就具備了一種它自身的一個價值,特別是在中原地區,因為中原確實是中國的文明發祥地之一,它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可能吹歌是從(中原)這個地方流傳出去的。”
“六六工尺、六六工尺,六五六工尺,55 32/55 32/16 13/2-/”“上車上,就是565,6132,就是車工五六車車六……”
演員在演出吹歌
聽眾朋友,這兩段哼唱特別嗎?新密超化吹歌口授心傳,念的還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工尺譜,它不同于西洋的五線譜,也不同于現代中國常用的簡譜。
“吹歌”是中國的一種十分古老的吹奏樂演奏形式,是吹奏樂和打擊樂的組合,大約起源于商周時期,距今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鄭州是中國商代的國都,再看新密市超化這個地方,流淌了幾千年的溱河和洧水孕育出太多的文明,超化吹歌就是在這片獨特環境下產生的。錢林申,退休前是新密市文化館館長,長期從事超化吹歌研究工作,他說:
“北魏時期,奴隸社會崩潰,好多樂奴被貴族家庭遣散,有的樂奴生活沒有著落就到寺廟里。因為寺廟要宣傳他們的教義,這些樂工就到寺廟落腳,所以寺廟里就有大型樂隊,保持了宮廷音樂風貌。”
他們在演奏吹歌
當地史志記載:“超化吹歌師承于唐宋時期的宮廷音樂。明朝景泰年間,一位祖籍密縣的翰林告老還鄉后,前往排名中國名剎十五位的超化寺參拜,將吹歌技藝傳授給這個寺的僧人。明朝末期又由超化寺中僧人傳給了當地百姓,從此流傳民間。”中國十年動亂期間,超化吹歌面臨失傳,老藝人張振恒想盡一切辦法,在老伙計們的幫助下,將樂器保存了下來,可是前前后后,超化吹歌18年沒有演奏過。1978年錢林申重新發掘、整理,讓吹歌死而復生,對超化吹歌他可謂情有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