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會唱的多已過世 灶王爺的故事能否傳下去?(2)

2013/9/9 17:58:44 點擊數: 【字體:

  會唱的多已過世 灶王爺的故事能否傳下去?

 會唱灶的老木匠接受文化館工作人員采訪(資料圖片)

  《郭丁香》一出現,就伴隨著它到底是文學還是戲劇、曲藝的爭論,甚至也有人懷疑它是不是“詩”。

  它的發現者之一曹家振說:“它還有挖掘的潛力,八千行或一萬行都不成問題。”

  但是能夠唱灶的藝人差不多都去世了。“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潘景娥的出現,又讓人看到繼續傳承下去的希望。

 。蹱幷摚荨豆∠恪肥悄姆N藝術形式

  關于《郭丁香》的藝術形式,曾有不同的說法,至今還存在著《郭丁香》是文學還是戲劇、曲藝,甚至是不是“詩”的爭論。

  爭論的結果,有人提出折中的意見:《郭丁香》在傳唱中,的確以各種形式生存并發展過。就文字而言,其無疑屬于文學范疇的長篇敘事詩;就其作為灶書而言,肯定屬于曲藝里的說唱藝術;如果利用舞臺,由演員以第一人稱演出不同的角色,由這些角色來推進戲劇沖突,那就該算作戲;否則,如果僅僅是兩人或三人像東北二人轉似的用說唱等各種藝術簡單地演繹故事,就只能是曲藝。

 。塾^點]它是罕見的漢民族生活史詩

  1997年3月,北京師范大學著名教授陳子艾曾定論:《郭丁香》就是罕見的漢民族生活史詩。

  談到《郭丁香》的題材,中國文聯黨組成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駐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白庚勝說:“其實,史詩不僅反映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或古代傳說為內容,而且也指比較全面地反映一個歷史時期社會面貌和人民群眾多方面生活的優秀敘事作品。無論從其形象的‘著名性’、意義的‘重大性’、還是從其反映的‘一個歷史時期社會面貌和人民群眾多方面生活’的特征而言,《郭丁香》都已具備史詩的諸要素,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生活史詩,而且是民俗史詩。”

  [潛力]《郭丁香》仍可繼續挖掘

  今年4月份,曹家振突然接到該縣文聯的通知,《郭丁香》要出書。曹家振為之一振:“出書一定要慎重,這些只是整理出的初稿,加上部分還沒能挖掘整理好,言辭還沒有推敲,倉促出書勢必糟蹋了民族文化……”

  當時,鄭州大學民俗專家鄭天星也持相同觀點:“既然是民間的,反映地域特色的文化,就應該根據當地語言特點,加注解。”

  曹家振在修訂底稿時,共加注解100多個,并由原來的4236行,修訂到現在出書的4837行。

  多次看著《郭丁香》扉頁的6位作者署名,曹家振搖搖頭稱:“有些掛名的作者我都不知道是誰,不過我不太在乎這些……”

  “《郭丁香》仍有挖掘的潛力,不要說五千行,八千或一萬行也不止,如果上級領導給予支持的話,我還將致力于《郭丁香》的挖掘整理工作,使之不愧于漢族敘事史詩。”他說。

  [問題]能唱的大多都已過世

  曹家振至今還記得2005年5月,《郭丁香》第二次收集整理工作的尷尬。

  那時的曹家振已是滿頭白發的老人,原來一起搜集資料的李海華已去世十多年,而彭化厚已患病半身不遂,臥床不起。

  當曹家振再次到鄉下搜集材料時,他心情很沉重,原來采訪過的那些人,大部分都已離開人世,當時能唱的城郊鄉木匠班子丁風閣等4人,僅剩下當時已84歲高齡的劉玉武一人。

  “看到這一情況,我心中很悲涼,如果再不及時挖掘搶救,‘灶連子’將成為最大的遺憾……”回想當時的情景,曹家振流下了眼淚。他走訪調查千人次,草稿就有3麻袋。長詩由原來的1300行整理到4236行,《郭丁香》全貌初步展現。

  “沒有曹家振,就沒有《郭丁香》。”曾多次與曹家振一起搜集資料的該縣文化局干部吳曾明坦言。

  [慶幸]有了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在《郭丁香》長詩傳誦300年來,詠唱者全是男性。直到2005年,在第二次整理過程中,潘景娥出現在眾人的視野中,她被固始縣文聯稱為“300年來第一位灶書女藝人”,也是河南省新近評出的“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翟拢玻橙眨浾唠娫挷稍L了潘景娥,得知她現在常年在安徽、河南、湖北三省邊界附近演出。

  今年44歲的潘景娥是固始縣城郊鄉十里井村人,此地也是“灶書”起源最早的地方之一。

 。玻埃埃茨辏保霸,潘景娥參加了“河南省首屆民間傳統優秀節目會演”,表演了灶書《郭丁香比家當》和《打貨》兩個選段,把灶書傳唱形式推向更高的舞臺,她表演的節目榮獲“特殊貢獻獎”,她個人獲河南省民間文藝最高獎——“金鼎獎表演金獎”。

  “當時能唱灶的木匠藝人已寥寥無幾,城郊鄉的劉玉武86歲了,還是唱灶的人中最年輕的。潘景娥的出現,是一個意外的驚喜。”曹家振說。(商報記者胡志強文/圖)(原標題:會唱的多已過世 灶王爺的故事能否傳下去?)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河南商報(2007-05-29)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張秀芳:大別山區“百靈鳥”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