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居庸關長城上,細雨霏霏。棠溪劍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慶民手起劍落,用一把未曾開刃的棠溪寶劍砍斷了一根指頭粗的鋼筋,這也使得棠溪寶劍長城論劍活動達到了最高潮。
河南省西平縣棠溪乃春秋戰國著名冶鐵鑄劍圣地。《戰國策》載:“韓之劍戟,出于棠溪。”《史記》載:“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在《史記?蘇秦傳》中,就曾記載蘇秦前往韓國,游說韓宣王聯合趙國等對付秦國時強調:“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卒之劍皆出于冥山棠溪”。《太康地志》說:“棠溪在西平,其水淬刀劍,特堅利,為干將、莫邪所從出,亦名川也。”《中國通史》的作者白壽彝老先生生前也曾到這一帶考察,并在書中寫道:“河南西平有冶爐城,有棠溪村,都是韓國著名鑄劍處。西平有龍淵水,淬刀劍特堅利。”
由于西平棠溪冥山礦石含鐵量豐富,且龍泉水質獨特,適于淬刀劍,因此當地冶鐵、鑄劍業十分發達,據史書記載,其發展規模曾達480平方公里,僅工匠就有7000之眾,就連鑄劍名師歐冶子、干將、莫邪等也均在棠溪鑄過劍,此地幾乎就成了中國古代兵工廠的基地。
唐元和12年冬,憲宗發兵平定中原叛亂,李朔雪夜入蔡州,平定了叛亂之后,為防止藩鎮再次割據作亂,將棠溪冶鐵城夷為廢墟。留到今天的,只有在西平縣酒店鄉一個戰國時期冶鐵鑄劍豎爐的遺址,它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唐憲宗至20世紀的1000多年間,西平棠溪冶鐵鑄劍成為空白,所幸的是,在棠溪寶劍遁跡1200年之后,冥山腳下的棠溪河又響起了叮叮當當的打鐵聲,棠溪寶劍又發出了錚錚之聲。
20世紀40年代,創辦西平縣第一個鐵工廠的天津大學畢業生高錫坤和兒子高慶民立志挖掘棠溪寶劍遺產,歷經半個世紀的潛心研究,使失傳2000多年的棠溪寶劍重現人間。
棠溪系列刀劍以中國傳統的龍文化和劍文化為底蘊,承襲棠溪地域特色和特殊的生產工藝,融入現代審美意識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具備了“強、韌、硬、彈”四大特點,重劍砍鐵削銅不留鈍痕,輕劍彎曲90度回彈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