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縣地處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陽盆地北沿,南召歷史悠久,古老文明,文化積淀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燈謎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民間文藝形式,它源于夏、商、周時的瘦辭(謎語)。后經秦、漢、晉、隋、唐的不斷發展,到了宋初與當時盛行的元宵花燈相結合,從此稱之為燈謎。其游戲規則是制謎人利用漢字音、形、義、法(語法)的可變特點,通過會意、增損、象形等手法制謎,或者對作為謎底的事物通過比喻、擬人、夸張、繞口令等手法,巧妙地回互其辭,所制謎面故意造成歧義和別解,然后標出謎目公布或張掛出來,供眾人猜射,猜中者當即中彩受獎。是一種大眾參與的集體娛樂形式。
燈謎文化在南召傳承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早在清朝末年,每逢元宵佳節,南召縣的縣令都要在縣衙(今南召縣云陽鎮)門前懸掛燈謎讓百姓猜射,搭建燈棚,與民同樂,成為當地的藝術奇葩。新中國成立以后,南召縣民間的元霄節猜燈謎活動更為普遍,特別是云陽古鎮每年都在主街道上搭建燈棚數座,各種花燈謎語竟相登臺,爭奇斗艷,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鑒于群眾日益高漲的射猜燈謎勁頭和熱情,1975年元宵節南召縣文化館在院內試辦第一屆元宵燈謎晚會,一舉大獲成功。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一年一度雷打不動,迄今已經蟬聯到了第35屆,并且從1998年第23屆起更名為南召縣元宵燈謎節。
元宵燈謎節由起初的文化館一家牽頭承辦,發展到90%的縣直單位,80%的鄉鎮、40%的行政村和110余所中小學制度化地自覺舉辦。燈謎活動也由元宵節向行業慶典、法規宣傳以及其它節慶活動等常年性活動發展。
如今燈謎文化活動已成為南召人民鬧節慶典的重要習俗和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在五大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燈謎文化能夠有力配合南召縣的各項中心工作,營造良好的文化宣傳氛圍,在經濟社會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南召的優勢文化品牌,小燈謎唱紅了社會大舞臺,城鄉人民群眾參與度高,活動普及,形成城鄉聯動,遍地開花之勢。1998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特色文化之鄉”,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燈謎)之鄉”。2008年被公布列入南陽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縣文化局組織專業人員精心整理編纂了《南召燈謎》一書,由正規出版社出版發行,為燈謎文化的普及和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認真準備,完善相關資料,通過了上級嚴格審查驗收,被文化部重新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謎語之鄉)”。為了弘揚這一優秀民族文化形式,使之能夠突出特色,彰顯文化魅力,更好地為南召人民和南召經濟發展服務,2009年又申報了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使其能夠更好地得到保護傳承和發揚光大。(原標題:燈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