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兒歌中,孝順兒歌占的比例較大,豫西地區此類兒歌的特點是正話反說,以警示的語氣提醒小兒。
孝順兒歌,在豫西傳統兒歌中占的比例較大。
前天,在澗西居住的82歲老人史淑玲,給記者打來電話,說她看了《經典洛陽》刊登的這些兒歌后,覺得很有意思。小時候她在李樓鄉生活,接觸過很多兒歌,后來她到洛陽老城當教師,收集記錄了100多首洛陽兒歌。她說,洛陽有很多孝順兒歌,是專門教育小孩孝順老人的。她在電話里背了一首兒歌,名字叫《惡老雕》:“惡老雕,轉磨道,給老娘捎個雞抵腦。惡老雕,轉廈子,給老娘捎個雞爪子。惡老雕,轉上房,給老娘捎個雞翅膀。惡老雕,飛呀飛,給老娘捎個雞大腿。惡老雕,雖是鳥,不見老娘到處找。飛禽還知孝順娘,比那忤逆兒子還要強!”
據史老太太回憶,她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學唱《惡老雕》,村里的小伙伴也都唱,但不懂其中的意思,就問大人:“惡老雕為啥給娘捎雞腿?”大人回答:“它小時候不會飛,找不到東西吃,大惡老雕就找東西喂它,現在它長大了,飛回來孝順爹娘哩!”于是小孩子們就說:“俺長大了也孝順爹娘,給爹娘買好吃的!”
這就是孝道教育,最樸實,最現實,最通俗,也最明白。順帶解讀一下“轉廈子”,是說到廈子房里面去。豫西稱廂房為“廈子”,“轉”在這里不做轉悠講,而是有意識的獵食行為。惡老雕是一種猛禽,吃老鼠也吃小雞,很兇猛,記得幼時在農村,小孩子都有個重要任務,就是拿根棍子,坐在庭院里防備惡老雕下來抓小雞。有一次,我拿了一根竹竿坐在院子里,看護小雞們在院里覓食,突然,一只惡老雕從空中掠下,一下子就把一只雞娃抓走了,動作快如閃電,情形十分駭人,若非親眼所見,還真不敢相信。
人們為啥讓惡老雕入歌呢?因為凡是兒歌,絕不會拿陌生的動物打比喻,過去生態環境好,人們能常看到惡老雕,如今50歲以上的人,也都知道惡老雕這種猛禽。《智取威虎山》中有坐山雕,豫劇中七品芝麻官曾唱“小雞娃我要斗一斗惡老雕”,所以過去的兒歌,愛拿惡老雕做教材。
而隨著生態環境被破壞,連惡老雕這樣的猛禽也消失得差不多了,難以看到了。因此,如今的兒歌,一般不拿它來比喻,而多拿現代的東西來填充。一次,我來到一個鎮子里,看到倆男孩在嬉戲打鬧,興奮地吆喝:“你打我,我不怕!我去北京找我爸。我爸拿著機關槍,照你屁股打三槍!”又喊道:“你媽的頭,像皮球,一腳踢到百貨大樓。百貨大樓賣皮球,賣的就是你媽的頭!”
顯然,這是新編兒歌,其中一首提到了爸爸,一首提到了媽媽,但都沒有孝順、尊敬長輩的內涵,格調也沒有傳統兒歌健康。請看傳統兒歌《孝爹娘》:“九月菊花顏色黃,兒女成人想爹娘。對待老人知孝敬,不要叫人說短長。有飯就讓爹娘吃,何用死后擺供饗。有衣就讓爹娘穿,勝似死后淚汪汪。活著吃根芝麻糖,勝過死后祭豬羊。”
再看這首《小棗花》:“小棗花,一點紅,娘養閨女一條龍。吃娘奶,摘娘心,縫對花鞋報娘恩。”再看《咪咪貓上高橋》:“咪咪貓,上高橋。高橋塌,砸住它媽。小咪咪救它媽,翹起尾巴把橋搭。”
這都是正面教育,主題明確,目的是讓小孩知道孝順爹娘!
下面這首兒歌是通過勞動,從側面讓小孩子體味“行孝順”的快樂:“小板凳兒,四條腿兒,我給奶奶嗑瓜子兒。奶奶嫌我磕得臟,我給奶奶煮面湯。奶奶嫌我煮得硬,我給奶奶剝花生。奶奶嫌我剝得慢,我給奶奶煮米飯。大米飯,香噴噴,奶奶夸我真孝順!”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豫西兒歌在培養孩子時也經常夸獎。但有些兒歌偏偏不夸,不但不夸,而且埋怨,這種埋怨,卻是令人愉快的,實際上還是夸:“小板凳,疙料料,我給奶奶逮虼蚤。 虼蚤蹦,我也蹦,奶奶說俺不中用。”
其中的“疙料料”,是說板凳的用材不太好,彎彎曲曲的,不順溜。本來,“我給奶奶逮虼蚤”是勤快、孝順的表現,但虼蚤亂蹦,總逮不住,急得我也亂蹦,奶奶就說“俺”不中用,看似批評,實則夸獎,夸小孩子活潑可愛。
有時,兒歌會以生活中的反面教材,警示兒童勿學忤逆子。其中僅經典名歌《花喜鵲》,在豫西就有五個版本。其一:“花喜鵲,尾(音衣)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溝里,媳婦背到被窩里。烙油饃,卷砂糖,呼嚕呼嚕喝面湯。吃完饃,喝完湯,這才想起他的娘。跑到山后看他娘,他娘變了個屎殼郎。”
其二:“小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娘說想吃糖燒餅,他說過得啥光景?媳婦想吃孟津梨,趕快買來嘗新奇!拍拍良心問一問,幾十年前誰生你?”
其三:“麻野鵲(偃師方言讀做“麻衣翹”),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老娘背到寥地里,媳婦背到炕頭上。老娘踩到腳底下,媳婦捧到手心上。不是老娘生養你,娃子你能從天降?”
其四:“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媳婦吃哩白米飯,老娘吃哩老粗糠。媳婦捧到手心上,老娘冷落在一旁。不是老娘生養你,娃子你能從天降?”
其五:“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把娘背到糞堆上,媳婦抱在熱炕上。娘啊娘,你別生氣。糞堆上,有熱氣。風又涼,不悶氣,比那熱炕上強著哩……”【原標題:豫西兒歌中的孝順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