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姓在宋代《百家姓》中位居第三,在當代百家姓中排第十二位,約有1800萬人。
先說孫姓為啥在宋代排第三位。
若按人口排序,在宋代張姓應排第三(大約490萬人),而孫姓約有105萬人,只能排在第十一位——那為啥孫姓躍居第三呢?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宋代《百家姓》不按人口數量排序,而按社會地位排序——宋朝皇帝姓趙,既是國君之姓,理應排在第一;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也比較尊貴,排第二;孫為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排第三;李為南唐國王之姓,排第四。
孫姓有3000多年歷史,有8個來源,這里只說重要來源。
第一,出自姬姓的孫姓。周文王姬昌的第八子最初封在康地(今禹州市西北),稱康叔。周公平定武庚叛亂之后,把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衛國,都朝歌(今淇縣東北),于是康叔又稱衛康叔。其子衛和在周平王攻滅西戎時有大功,被賜為公爵。其生惠孫,惠孫生耳,為衛國上卿,采邑在濮陽。耳的兒子名叫乙,以其祖父(惠孫)名字中的“孫”為姓,是為孫氏。
第二,出自羋(音mi,第三聲)姓的孫姓。春秋初期,楚王蚡冒的子孫中有個孫叔敖(名敖,字孫叔),是誠實重義之人。他幼時離家外出,回來后悶悶不樂。他母親問:“為什么愁悶不樂?”他垂淚答道:“按照習俗說法,出門看見雙頭蛇者必死,我今天見到了雙頭蛇,怕是活不了多久了。”他母親很擔心,問:“那蛇如今何在?”他說:“我怕別的人再看見雙頭蛇,就把它打死埋掉了。”
他母親聽后非常高興,說:“你有此善念,積下了陰德,不但不會死,還會有后福!”果然,孫叔敖后來成了楚國令尹(相國),政績卓著,頗有盛名。他的子孫就以他的字為姓,是為孫氏。
第三,出自媯姓的孫姓。帝舜之族曾居媯汭之濱,其后有媯姓。春秋時,陳國國君陳厲公之子陳完曾任陳國大夫,食采于田(今靈寶),因好友太子御寇被殺,恐受牽連,逃往齊國,改為田氏。田完之五世孫田書為齊大夫,征伐筥國有功,齊景公將其封于樂安(今山東博興),賜為孫氏,更名孫書。后齊國內亂,孫書后人逃至吳國(今江浙一帶),孫武即其后人。
第四,出自比干后裔。商朝末期,朝綱混亂,紂王的叔父比干是賢臣,因直諫紂王而被殺害,其子孫為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稱孫氏。
第五,來自外姓。荀子的后裔在西漢時為避漢宣帝名諱,改為孫姓;三國時,孫堅部將俞河改姓孫。
據《中國姓氏三百大姓》記載:孫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躍在河南、山東一帶。春秋初期,姬姓孫氏一直世襲衛國上卿,權傾一國。后來,發源在山東的媯姓孫氏發展很快,戰國時出了赫赫有名的軍事家孫武。秦漢以后,媯姓孫氏成了全國孫姓的主力。三國時,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吳國,孫氏發展達到巔峰。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一批孫氏名家大族。到唐宋時期,孫姓已遍布大江南北。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是“趙錢孫李”,可見孫姓的社會地位和影響。
孫姓自古為大姓,人口數量穩定,宋代約有105萬人,明代約有119萬人,歷代均排在前14位。明朝至今600余年,孫姓人口由119萬激增到1848萬,增長近16倍。山東為當代孫姓第一大省。
孫姓歷史名人有521位。春秋時秦國人孫陽是史書上出現最早的孫姓名人,他善相馬,世稱“伯樂”。春秋末期軍事家孫武,齊國人,編有《孫子兵法》。戰國時齊國軍事家孫臏是孫武的后裔,著有《孫臏兵法》。三國時東吳大帝孫權(字仲謀),氣度不凡,曹操贊其為英雄,曾羨慕地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宋代詞人辛棄疾也寫道:“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姓名人中還有西晉文學家孫楚、名士孫康;東晉文學家孫綽、無神論者孫盛;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書法家孫過庭;五代后周詩人孫光憲;宋代經學家孫奭、名士孫復;明朝大臣孫承宗、孫傳庭;清朝直隸總督孫嘉淦、經學家孫星衍、經學家兼文字學家孫詒讓;近代還有我們熟悉的孫中山先生等。 (洛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孫欽良)【原標題:兵法須讀孫武子 生子當如孫仲謀(河洛姓氏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