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誰識漢張良(4)
2012/5/9 11:40:1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程子之說亦非也。請詳言之。項羽弒義帝,漢王至洛陽為義帝發喪,哀臨三日,告諸侯曰,寡人愿從諸侯擊楚之殺義帝者。今若與項羽約分天下而去,是失大信于天下也。夫君子為義,當務其大者,項羽剽悍賊害,漢王與戰,不能當也。幸其失計 窘迫,可乘而取之耳。使得休息,他時卷土再來,楚漢之成敗不可知。天下之民自此涂炭,亦未知何時而已。使無罪之人,肝腦涂地,較之失小信于項羽,孰大孰小。救民于水火者,宜如是耶。以臣弒君,大不義也。湯武行之,大易以為應天順人。孟子以為誅一夫。項羽屠殺之慘,桀、紂亦不至是,區區失小信而取之,不義亦微矣。救民于水火之中,猶賢于湯武之放殺也。"(《鈍吟雜錄》卷九)歷史上有關劉張的筆墨官司牽涉面頗廣,但古人也有能明事理者,如宋吳曾說:"宋景文公云,或譏漢高祖,非張良陳平不能得天下。宋曰不然,良、平,非高祖不能用。夫智高于良平,乃能聽其謀,項羽不知用范增,敗矣。予以為景文徒知其一耳。獨不見韓信之言乎?方信之被擒也,至論其長,信曰:陛下不善將兵,而善將將。嗟乎,不知高祖胸中能著幾韓信耶?"(《能改齋漫錄》卷九)
菜九一開篇就說,"歷史不會把榮譽平白無故地送人,張良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歷史地位,肯定與他的歷史貢獻是分不開的"。經以上分析后,這句話用在張良身上可能要做點微調,可能這樣說會更好:歷史是不會把榮譽平白無故地送人,但得到高人的提攜后,情況可能會不一樣。張良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歷史地位,就是與鐵哥們劉邦的刻意提攜分不開的。劉邦對三杰的評論,就很有為張良個人造勢的成分。張不僅是三杰,而且是三杰之首,其功勞總高不過蕭何吧。劉邦本擬以蕭何為首功,但礙于眾武官的情面只得讓戰功大的曹參居首功。所以,張良居三杰之首里面的貓膩就大得很。劉邦再三說運籌帷幄,就是有對鐵哥們的照應成分在內。與張良對劉邦的幫助相比,劉邦如此力挺張良,后者是得了大便宜了。中國歷史上得天下者多矣,又有幾個人能比得了張良的名氣。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那些不服氣張良為劉臣子的人也應該感謝劉了。所以,菜九原先的那個"張良的地位是知識分子捧起來的"之作,也應該改成"張良的地位是鐵哥們劉邦捧起來的"。【原標題:千古誰識漢張良】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西陸軍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