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與墨文化
2012/5/9 14:15:2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眾所周知,墨子(約前468~前376)本名翟,魯國人,或說是宋國人,出身平民,精通手工技藝,可與魯班相比。墨子曾做宋國大夫,卻自稱是“鄙人”,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同情“農與工肆之人”。墨子活躍在在孔子成名之后、孟子成名之前,曾經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很快就對儒家繁瑣禮樂感到厭煩,并放棄儒學,創立自己的墨家學派,主張“非攻、兼愛”,一時成為顯學。
一、墨姓淵源
1.大禹的師傅“墨如”
由于在中國以“墨”為姓的并不多,因此有人認為墨翟不姓墨,而是因為他經常穿黑色衣服,或者氣色黑的緣故而被人稱之為“墨”。其實,這種觀點是一種誤解。墨子是因為崇尚大禹“尚黑”才喜歡穿黑色的樸素的衣服。
事實上,墨姓由來已久,《中國古今姓氏辭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引《潛夫論》稱,大禹就有一個名叫“墨如”的師傅,這應當是已知的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的墨姓人。他很可能也參加了帝禹主持實施的人類歷史上最早、最大規模的國土資源考察活動。該國土資源考察白皮書即《山海經•五藏山經》(參閱筆者和王紅旗合著出版的全彩繪精裝本《經典圖讀山海經》一書以及42平方米巨畫《帝禹山河圖》)。
2.墨的起源
中國自古就有以職務、職業為姓的傳統,因此以墨為姓應該與墨的起源、制造、使用密不可分。我國墨的發明非常早,可以追溯到彩陶使用的黑色顏料石墨。石墨又名石涅,俗稱畫眉石,至今仍然是制作鉛筆的原料。帝禹時代的文獻《五藏山經》就記載著石涅的產地,例如《西山經》西次二經女床山“其陰多石涅”。有趣的是,此山名“女床”,“床”應該是梳妝臺,石涅則用于把眉毛、睫毛染黑;更有意思的是,這里的鸞鳥“其狀如翟而五彩文,見則天下安寧”。
從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文物可知,在商代的陶片和獸骨上就有用墨書寫的文字。《說文•桂注》稱:“古者漆書之后,皆用石墨以書,《大戴禮》所謂石墨相著則黑是也。漢以后,松煙桐煤既盛,故石墨遂湮廢。”《述古書法纂》稱:“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邢夷是西周宣王(公元前827一前782)時期人,這表明人造墨約出現在2800年前。此后,制墨工藝不斷改進成熟,人們加以松煙、油煙、麝香、藤黃、犀角、冰片、珍珠等多種原料制作成墨錠。墨也成為中國水墨畫和中國書法的主要顏料。
二、為什么墨子有條件讀到大量的書?
1.墨子不是普通的工匠
一般認為,墨子是工匠出身。但是,如果問墨子究竟具體是什么工匠?人們就不大清楚了。從《墨子》之《魯問》、《公輸》等篇記載的墨子與公輸子(魯班)的故事來看,墨子非常精通木匠手藝。例如,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墨子卻指出公輸子的木鵲沒有實際用途,不如工匠制作的車轄(固定車軸的銷子)可以載重五十石。
但是,從墨子能夠成為春秋戰國著名學派創始人來看,墨子不會是普通的工匠。《墨子•貴義》記載說“子墨子南游使衛,關中載書甚多。”這里的“關中”指車上的橫闌,中間可以放東西。我在《天地人鬼神圖鑒》(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7年版)中就畫過墨子在車上讀竹簡的圖(題圖)。
2.墨子的工作與制作圖書有關
墨子之所以有條件讀到大量的圖書,一是識字,二是有書,因此他的工作應該能夠方便地接觸到圖書。我認為,墨子以墨為姓,應該與墨的制造或者墨的使用有關。墨的用途很多,書寫竹簡、木簡,在絲帛上繪畫,木工使用墨斗打線,墨刑也要用墨。
由于墨子(包括其家族)既精通木匠手藝,又擁有大量圖書,因此我認為墨子的工作與制作圖書有關。具體來說,這些工作包括加工制作竹簡、木簡,這需要很高的木匠手藝;制作或使用墨和毛筆,在竹簡、木簡、絲帛等載體上寫字畫畫;制作或者使用繩子、葦編,把竹簡編成卷冊。
三、“墨翟”的含義是
“用墨在衣服上繪畫翟羽”
眾所周知,墨子名翟,翟是長尾雉。長尾雉的尾羽非常漂亮,我國古代樂舞時經常以右手執雉羽,《詩經•邶風•簡兮》“右手秉翟”。值得注意的是,《實用漢字字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在解釋“翟”時稱古人有“畫翟羽用為裝飾的衣服”的習俗,《詩經•鄘風•君子偕老》就記有“玼兮玼兮,其之翟也。”“玼”的意思是色彩鮮明的形貌。據此可知,墨子的名字“墨翟”,其含義是“用墨在衣服上繪畫翟羽”,或許這就是墨子家族賴以謀生的重要職業。
四、墨文化的其它內容
據《實用漢字字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墨”除了黑色顏料、黑色、墨線(繩墨)、文章的代稱(胸無點墨)、墨姓、墨家學派等意思之外,還有如下幾種含義:l古代占卜灼龜而成的兆坼,“坼”意思是裂紋。2.古代五刑之一的墨刑,又稱黥刑,刺刻面頰,染以黑色,作為懲罰的標記。3.燒田,用于田獵。4.古代丈量單位,五尺為一墨。從這個角度來說,墨子以墨為姓,其姓氏文化內涵和背景或許也包括上述內容。例如,五尺為一墨的丈量單位,可能就是墨姓家族發明的。【原標題:墨子與墨文化】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育星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