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問祖:平頂山葉氏淵源
2012/5/9 14:26:3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葉姓考
葉姓,在宋朝《百家姓》中位列第257。1987年中國科學院 遺傳研究所杜若甫、袁義達根據有關資料研究后認為,按人數多 少排列,葉姓位居當今100大姓的第49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41%。
葉,據《說文》:“葉,草木之葉也。”按,所謂葉,即指植物生長的葉子。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注音為:“葉,失涉切,今音枝葉之葉,蓋攝、葉音變也。”關于葉姓的由來,漢代應劭《風俗通義•姓氏篇》概述說:“沈尹戌生諸梁,字子高,食采于葉,因氏焉。”唐林寶《元和姓纂》載:“《風俗通》:楚沈尹戌,生諸梁,字子高,食采于葉,因氏焉。《吳志》有都尉葉雄。”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將葉姓劃入“以邑為氏”之列,認為葉氏“舊音攝,后世與葉同音。《風俗通》:楚沈尹戌生諸梁,食采于葉,因氏焉。 《吳志》有都尉葉雄。”由此可見,葉姓是因春秋時楚國貴族沈諸梁的封地在葉邑、其后裔以邑名為姓氏而產生的,并且葉姓與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故后世的有些葉姓家譜說:沈、葉同宗。考之典籍,沈姓大體上有三個源頭。那么,與葉姓有密切關系的沈姓到底屬沈姓哪一支?沈諸梁究竟出自何姓呢?
按有關資料,沈姓主要是出自古沈國,其中一支出自贏姓(或說姒姓),系以國為氏。據《左傳•昭公元年》:“昔金天氏有裔子昧,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矣。”由此可知,沈國是一個很古老的國家,與蓐、黃、姒等皆為少吳(金天氏)之后,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其國為晉所滅,沈國宗族后裔以國為姓,形成最早的沈姓。少吳之后為贏姓,因此這支沈姓源出贏姓。但后世有些學者認為此沈出自姒姓,這是誤讀《左傳》之文所至。如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就將沈列入周異姓國的“姒姓”,這是將金天氏之后的沈國與后來在淮河流域活動的姬姓沈國相混,并誤讀上引《左傳》之文所至。對此,近人徐少華在《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享化》一書中辯駁道:“其一,沈、姒、蓐、黃乃四國之名,杜預有明確的注解,不能讀為‘沈姒、蓐黃’;其二,昭公元年之‘沈’,《傳》文明言為金天氏之后的汾川者,為晉所滅,不但與淮域沈國族系、地域不同,且亦姒姓之國,鄭樵此說純屬附會,不能成立。”
據文獻記載,周代還有一個沈國在淮河流域活動,為姬姓沈國。清朝人張澍按:“沈,直深切,為臺駘、實沈之后,在汾川,與平輿之沈為文王第十子聃食采平輿音審者不同。”認為按讀音,山西汾川的沈國之后與河南平輿的沈國之裔不屬同支,應另為一姓。
平輿之沈出自姬姓,也是以國為氏。史載周代有姬姓沈國,位列子爵,又稱“沈子國”。據《世本•氏族篇》云: “沈,姬姓。”但此話語焉不詳。周時姬姓封國甚多,有為文王子孫,有為武王子孫,還有周公子孫的封國,姬姓沈氏究竟屬于哪一支脈?據《元和姓纂》記載:“周文王第十子聃食采于沈,因氏焉。今汝南平輿沈亭,即沈子國也。”唐蘭先生據《沈子也簋銘》的記載,在《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一文中指出:“《廣韻》、《邵口思姓解》、《唐書•宰相世系表》等并說:‘周文王第十子聃季食采于沈。’實際是六朝譜系學家誤以為聃、耽同字而加以附會的。聃季的聃,從冉,應讀如南,現沈非一字。……現在見到這件銅器,,才知道沈國是周公之后。但在《左傳》里,周公之后除了魯之外,受封的只有凡、蔣、邢、茅、胙、祭六國,沈國可能是蔣國分封出去的。”按此說法,位于今河南平輿縣一帶的古沈國實為周公之后,但是否為蔣侯的分支尚待證實。依筆者推測,平輿之沈本系東夷的一支,為贏姓,該國可能于周初為周所滅,并將其地分封給同姓支庶。當時在淮域還有同屬東夷集團的江、黃諸贏姓小國,均在其附近,決非偶然。春秋時的沈國地域在今平輿、沈丘一帶,故城位于古汝陽縣東北、今平輿縣境內的洪河流域。在今平輿縣城北20公里的射橋鄉古城村有沈城遺址,其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1350米,總面積2.1平方公里。春秋時期的沈國是一個小國,位于蔡、陳、宋、鄭諸大國肘腋之下,在隙縫中求生存,國小勢微,倍受欺凌。在晉、齊、楚、吳爭霸過程中,沈依附于楚國,因而多次受到中原諸侯之師的討伐,戰禍連綿,深受其害。沈國亡于魯定公四年(公兀前506年),《左傳•定公四年》載:“沈人不會于召陵,晉人使蔡伐之。夏,蔡滅沈。” “蔡公孫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當時晉定公以盟主身份,召集諸侯在召陵(今郾城東)盟會,共商伐楚之計,沈國不來參加,從而招致滅國之禍。由于蔡國是受國指使滅沈,所以,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直言沈“為晉所 滅”。今平輿縣沈國故城內,還保留著押龍溝、綁龍樁和斬龍臺等遺址。沈子嘉之后,逃奔楚國,為不忘亡國之恨,以故國“沈”宇為氏,形成沈姓。此為姬姓之沈。
沈姓另一支出自羋姓,為楚國王族之后,系以邑為氏。楚,周代羋姓國。關于楚國的由來,屈原在《離騷》中追述楚人的先祖時曾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高陽氏乃上古帝王顓頊之號,伯庸即祝融的后裔,屈原謂楚人是顓頊和祝融的后裔。據司馬遷《史記,楚世家》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
顓頊曾孫重黎在帝嚳高辛氏時任火正,因功受封為祝融。后帝嚳又以重黎的弟弟吳回接任火正,為祝融。吳回有子陸終,陸終第六子季連,羋姓,是楚人嫡系祖先。季連之世,楚人已經形成酋。邦王國,居于楚丘。羋姓楚人早期的活動地域大體上在今河南省滑縣、濮陽及山東曹縣一帶。楚人曾經居于荊木叢林之中,因而又稱為“荊”或“荊楚”。季連部落從居楚丘時起,就不再稱羋姓部落,而改稱“楚”或“荊楚”了。楚人先居楚丘,后遷有熊,再徙于鄢,又經葉(今河南葉縣)進入方城,最后到達丹淅之會處,以中原南部邊陲的丹陽為居地,并在此建都立國。
《通志,氏族略》載:“……楚有沈邑,楚莊王之子公子貞封于沈鹿,故為沈氏。其地在今潁州沈邱。”此說有誤。實際上,公元前531和公元前447年,楚國曾兩度滅亡蔡國并最終將蔡吞并,沈國故地于是為楚所有。楚靈王于公元前531年滅蔡后,曾遷沈等六小國于楚之荊山內地,兩年后,楚平奪得王位,又將這六小國放回淮域故地復國。楚公子貞所封之地即沈國故地,在今河南平輿,與潁州沈邱無任何關系。沈邱即沈丘,春秋時名寢丘,屬楚國,故地在今淮濱、臨泉一帶。張耀征《春秋沈國故城位置考辨》一文指出: “安徽省臨泉縣境的所謂春秋沈國故城,實為春秋楚國寢丘,地近胡國。東漢名‘固始’。隋代于弋陽郡蓼(城)置固始,該故城廢。時陸路交通工具不便,漕運發達,繼于潁水之濱的軍事重鎮丘頭(武丘)置沈州與沈丘縣,原固始縣的主要區域分別改屬潁州的汝陰縣和沈丘縣。寢丘故城改屬汝陰縣所轄。”
自楚公子貞受封沈邑任邑尹之后,其子孫便以邑為氏,形成沈氏。后來人們將沈和尹(官職)合稱為沈尹。在《左傳》中曾頻繁出現“沈尹”二字,如,魯宣公十二年(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沈尹將中軍,此后還有沈尹壽、沈尹封、沈尹朱等人。魯定公四年(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楚左司馬沈尹戌在與吳國軍隊打仗時戰死,楚昭王封沈尹戌之子沈諸梁為葉邑尹,食采于葉(今河南葉縣南)。《史記•楚世家,集解》云,“楚邑大夫皆稱公”,所以沈諸梁被稱為“葉公”。葉公后平定楚國內亂,終老于葉,他的子孫以他的封邑為姓氏,形成葉姓。于此可見,沈、葉同根之沈屬羋姓,沈諸梁本姓羋,實為羋姓沈氏,所以葉公之后以邑為氏的葉姓出自羋姓。
至于《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說的“葉姓出自姬姓,沈諸梁為姬姓之后”的說法,實為誤解。據該書云:“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于沈,汝南平輿沈亭即其地也,春秋魯成公八年(應為魯定公六年)為晉所滅。沈子生逞,字循之,奔楚,遂為沈氏。生嘉,嘉字惟良,二子:尹丙、尹戊(疑為戍)。尹戊字仲達,奔楚隱于零山,為楚左司馬。生諸梁,諸梁字子高,亦為左司馬,食采于葉,號葉公。”一些葉姓家譜即據此認為葉姓出自姬姓,并將聃季列為葉姓第一世始祖,奉尹戊為第四十五世祖。事實上,聃季為聃姓始祖,其后還有冉姓。另據《左傳》載,魯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沈子逞追隨楚師伐吳,于雞父(今固始縣東)成為吳人的俘虜,斷無奔楚之理。蔡滅沈時(公元前506年)是沈子逞的兒子沈子嘉在位,沈亡國后奔楚的應為沈子嘉之后,此時方有可能“遂為沈氏”。因此,鄭樵在《通志》中曾對《新唐書》的說法進行了批駁,認為“此皆野書之言盲,無足取也”。
葉姓并非以邑為氏一源。南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載:“后漢日南徼外蠻葉調,賜金印紫綬。《吳志》孫堅有都尉葉雄,即其后也。”此言東漢時日南郡邊界外有一個葉調國,曾被東漢朝廷賜給黃金鑄造的、系有紫色絲帶的印綬。東漢末年孫堅麾下有個叫葉雄的,就是葉調國的子孫。葉調國,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或蘇門答臘島,東漢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曾遣使至中國,建立友好關系。由此可見,葉調國人有來中國定居者,就以“葉”為姓。
總之,葉姓的始祖為葉公沈諸梁,沈諸梁出身于楚國貴族,系羋姓沈氏之后,因此,與沈姓有密切關系的葉姓也是來源于羋姓。沈諸梁宰葉后,政績卓著,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他也成為葉姓歷史上的第一位名人,并為葉氏后人所尊崇。隨著歷史的發展,原是漢族姓氏的葉姓也為其他民族所共有,如今滿、德昂、彝、蒙古、土家、錫伯、保安、回、苗等民族和臺灣土著中都有葉姓。而天下葉姓人的共同標記——“葉”宇,則源于今河南葉縣(古葉色)。毫無疑問,葉縣,是當今葉姓人的祖根和起源地。
古跡遺址及題字
問政處遺址——在河南省葉縣,是葉公向孔子問政的遺址。公元前489年,孔子在陳國講學,葉公聽說后,以楚昭王的名義派人至陳請孔子游楚。年已63歲的孔子,經過蔡地來到葉邑。葉公非常高興請教孔子:怎樣才能把國家政事治理好?孔子答曰:“近者悅,遠者來。”
玩龍仙臺遺址——在河南省葉縣,葉公沈諸梁在葉留下的古跡。
葉公祠——在河南省葉縣。
孔子溺車灣,曬書臺遺址,《葉縣志》載:“溺車灣在縣東四十里,相傳孔子溺車于此,舊有廟,今廢。基址猶存。”“曬書臺在縣北十里,相傳孔子曬書于此,舊有廟,后廢。”
葉公墓陵園——楚葉邑位于今河南葉縣鎮。清光緒《葉縣志》 載:葉“故城在縣南三十里,今舊縣鎮,春秋時沈諸梁邑也。”《清一統志》:“今葉縣南三十里,名舊縣店,春秋時楚邑,楚昭王以葉封沈諸梁。”葉公墓在今舊縣鎮。我國的葉姓即源于此。
葉氏后裔葉健民書丹:葉氏之根,根深葉茂。
葉選平為《葉公沈諸梁考論》題字:葉公故里。
明代牛鳳詩云:
神物由來拒易求,子高何事得同游。
漫傳牖窺驚千載,爭似騰天潤九州。
漠漠荒臺淹歲月,茫茫幻語播吟謳。
水官失職無從問,安得司空卻姓劉。
在本文完校時,心馳神往于古今,特以詩紀之:
葉公葉縣葉姓源,葉茂根深頻繁衍。
造福黎民承祖訓,豐碑聳立人心間。【原標題:尋根問祖:平頂山葉氏淵源】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商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