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姚崇故宅的史書依據
《新唐書•姚崇傳》敘述: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十月,在渭水之濱,姚崇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召見。“帝曰:‘公知獵乎?’曰:‘少所習也。臣年二十,居廣成澤,以呼鷹逐獸為樂。張憬藏謂臣當位王佐,無自棄。故折節讀書,遂待罪將相。然少為獵師,老而猶能。’帝悅,與俱馳逐,緩速如旨,帝歡甚。”接下來,姚崇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說”,被玄宗全部接受成為開元施政綱領,姚崇當即被拜為宰相,君臣同心協力開辟了開元之治。對姚崇居住在廣成澤打獵一事,唐人劉肅在《大唐新語》卷之一,唐吳兢在《升平源》中,均有相同的記載。
關于廣成澤的來歷。傳說上古時期的廣成子在汝州市的崆峒山(崆峒山位于今汝州市臨汝鎮,海拔320.1米。)修道成仙。 后人為了紀念廣成子,便把他居住過的崆峒山周圍的澤地稱為“廣成澤”。清人楊守敬在《水經注疏》卷二十一中云:“汝水又東與廣成澤水合,水出狼皋山北澤中。守敬按:《地形志》汝北郡梁縣有廣成澤。……澤在梁縣西四十里。《元和志》亦云,在縣西四十里,周回百里。又《伊水注》引《河南十二縣境簿》,澤在新城縣界黃阜。蓋此澤甚大,古本在梁、新城二縣境也。” 據《漢書》、《后漢書》和新舊《唐書》記載,漢、唐兩代將廣成澤辟為狩獵游樂之所,定名為“廣成苑”。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十一月三日,太宗狩獵沐浴廣成澤,后唐高宗、唐玄宗等都幾番駕臨游樂洗浴。
既然,唐朝時汝州梁縣等地的廣成澤既是皇家狩獵之地,且地域廣闊,周回百里,自然會吸引不少愛好者樂此不疲,因此,少所習獵,以呼鷹逐獸為樂的姚崇,在此地打獵,就有居住在廣成澤附近的可能。
二、姚崇故宅的地方志依據
既然,姚崇20歲前經常在廣成澤打獵,那么,他又居住在何地呢?
2005年,汝州市廣播電視局的尚自昌先生為筆者提供了姚崇故宅具體方位的依據——《汝州志》。據《汝州志•伊陽縣古跡二》云:“梁國公姚崇宅,在石家嶺村東北,摩天嶺迤西百余步,相傳為古梁公莊,有遺井,今廢。按《本傳》公嘗語帝曰:臣年二十,居廣成澤,以呼鷹逐獸為樂。張景(憬)藏謂臣當位王佐,無自棄,故折節讀書,遂待罪將相云云。考《本傳》:公,陜州硤石人,或流寓于此,未可知也。”
《汝州志》清楚告訴我們,“梁國公姚崇宅,在石家嶺村東北”。筆者考查,古伊陽縣石家嶺村,今稱石嶺村,現歸伊川縣白沙鎮管轄。據1991年11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伊川縣志》第二編地理,第一章區域,第三節縣境變遷(第33頁)載:“1953年3月,將伊陽縣的刑嶺、石嶺劃歸伊川縣。”可見,石嶺村原屬伊陽縣。
而歷史上伊陽縣相當一部分屬汝州梁縣管轄。據《舊唐書地理》:汝州(望州)。唐貞觀年間,“領梁、郟城、魯山三縣。”清道光十八年伊陽知縣張道超曾作《伊邑為梁縣舊疆說》,文曰:“今伊陽東南析汝州之西南隅置,則其為梁縣舊疆無煩辭贅。”據1995年六月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汝陽縣志》云:汝陽(即伊陽,1959年經國務院批準改名汝陽)“秦統一中國后,推行郡縣制,汝陽當時分屬兩縣:東部屬梁縣(治所在今汝州市境內),西部屬新城縣(今伊川縣境內)。……隋時,汝陽為梁、伊闕(原新城縣,開皇十八年改此名)陸渾、魯(原魯陽縣,隋稱魯縣,唐代改名魯山縣)四縣地。”其時,伊陽石嶺村,應在汝州梁縣境內。
由此可見,今伊川石嶺村,唐初屬汝州梁縣無疑。姚崇青少年時期,在廣成澤打獵,當居于此。
三,洛陽龍門《都督姚意(懿)妻造像記》的佐證
今洛陽龍門石窟之極南洞外南壁尚存一殘碑,高164厘米,寬70厘米,因風蝕殘損嚴重,上部已讀不出文字,故載入《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三十二冠名為《姚夫人殘刻》,又載入《全唐文續拾》卷十一冠名為《都督姚意(懿)妻造像記》,俱云:姚崇父姚懿“龍朔年中(闕),居于伊闕南之別業也。夫人時入洛城,路由此地,愿男女長大……”
據碑文可知,姚崇父姚懿于唐高宗龍朔年間(公元661-663年),即在伊闕之南經營了“闕南別業”,此“別業”正是為區分陜州硤石故居而言,正說明姚懿家族可能此時正在由陜州硤石故居遷居洛陽伊闕之南新居。筆者曾于2006年12月到伊川石嶺村考察,據該村村民講,石嶺村即處洛陽龍門伊闕之南,約40華里。愚認為“闕南別業”即是指后來被稱為在石嶺村東北之“梁國公姚崇宅”。
四,新近出土的唐代墓志提供的佐證。
2005年6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全唐文補遺》第八輯,載有 新近出土的姚崇之侄《大唐故朝請大夫齊州臨濟縣令吳興姚府君(辯義)墓志銘并序》,云:“君諱辯義,字玄載,吳郡武康人也。因仕居陜,后徙于汝,今為汝州梁縣人也。……曾祖祥,隋懷州長史……祖善意,皇銀青光祿大夫、嶲州都督、長沙縣開國公、贈幽州都督、禮部尚書,謚曰文獻……父德敏,朝散大夫、徐州蕭縣令……君季父開府儀同三司梁國公。”姚辯義“開元五年十一月六日,卒于官舍,春秋六十有六”,而姚辯義“季父開府儀同三司梁國公”姚崇則卒于開元九年九月,享年七十有一,可見,姚辯義僅比姚崇小兩歲,叔侄為同齡人。姚辯義自稱“吳郡武康人”,當是祖籍,亦是姚姓堂號;而“因仕居陜”,當是指姚辯義曾祖姚祥任檢校函谷關都尉、祖父姚懿任陜州硤石縣令時卜居于此,亦是姚崇一族自稱陜州硤石人的來歷。“今為汝州梁縣人”,當是龍朔年間由硤石故居遷伊闕之南今石嶺村東之新居時,姚懿全家遷居,肯定包括姚崇兄姚德敏、侄姚辯義在內同往,居住在今石嶺村無疑,因此,姚辯義自然可以說為汝州梁縣人了。
五,姚崇的封爵可能也與居住梁縣有關
《舊唐書•姚崇傳》載:“神龍元年,張柬之桓彥范等謀誅易之兄弟,適會元之(姚崇)自軍還都,遂預謀,以功封梁縣侯,賜實封二百戶。”又“先天二年,玄宗講武在新豐驛,召元之代郭元振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復遷紫微令。避開元尊號,又改名崇,進封梁國公。”姚崇神龍年被封“梁縣侯”,后在先天二年又進封為“梁國公”。平頂山市政協副主席潘民中先生認為,“唐代有不少功臣的封地,原本就與被封者有密切關系。如房玄齡是齊州臨淄人,他的封號就是臨淄侯;魏征是鉅鹿曲城人,他的初封號就是鉅鹿縣男。”可見,姚崇封號,可能與姚崇居住梁縣有關。
綜上所述,姚崇居住汝州梁縣“梁國公姚崇宅”,史書有記載根據,地方志有專指地名,碑石有佐證,新近出土的姚崇族人墓志又增添了新史料,姚崇故宅遺址在今河南省伊川白沙鎮石嶺村東北當無疑。【原標題:唐代名相姚崇故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