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曲劇旦角先驅張新芳是一位熱心人,她從9歲起即從事曲劇事業,視曲劇為生命,為了這項賽事能夠順利進行,年近七旬的她,四處奔走,上下呼號,總算是籌集到一筆經費。“活蒼娃”海連池也當仁不讓,主動向組委會提供資金兩萬元,終于使曲劇大賽拉開帷幕。
為了節省開支,參賽演員全部住進當時條件尚差的省委黨校宿舍,大家領來飯票,在大食堂就餐,吃價位低廉的飯菜。
七月流火,異常炎熱,演員們在沒有降溫設備的黨校教室進行排練,那種認真,那種執著,那種為曲劇繁榮而奮力拼搏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
在參賽演員隊伍中,劉愛云引起了我和幾位評委的特別注意。她相貌俊俏,衣著得體,舉止大方,不事聲張,尤其是在排練中,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地吊弦,跪在水泥地上三番五次地表演,這種虛心,這種頑強,感動了導演,也感動了觀看排練的同行們,給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比賽中她表演了《鍘趙王》中的一折,取得了出色的成績。
1994年,劉愛云正式拜張新芳為師,不斷得到張老師的言傳身教,演藝水平有了長足進步。
1995年,洛陽市舉辦中青年戲曲演員大賽,劉愛云參賽的劇目是經過精心改編的《孟姜女》“尋夫”一折。這出戲的故事依舊,仍然是孟姜女不懼艱險,排除萬難,千里迢迢前往邊關,尋找被強行抓去修筑長城的新婚丈夫范郎,借以控訴秦始皇的暴虐無道,歌頌孟姜女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但表現形式卻完全改觀。劉愛云表演的這出長達30分鐘的《孟姜女》,邊舞邊唱,一唱到底。但見,扮演孟姜女的劉愛云,全身縞素,身披百折白色斗蓬,只有頭上的白色絨球一側,插上藍黃4朵絹花,顯得素雅而嫵媚,即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她步履輕盈,如同仙子凌波,斗蓬上下翻飛,似蝴蝶翩翩起舞,使觀眾目不暇接,博得一陣熱烈的掌聲。演唱中,悲傷的調門,哀怨的心聲,述說了她和丈夫的情深意篤。尤其是她的哭白,只一聲“范郎,喜良,你妻孟姜女尋你來了——”,便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感動得觀眾熱淚盈眶。范郎的突遭厄運,把她不見丈夫決不回還的堅強意志,抒發得淋漓盡致。由此,一個美若女神般的剛烈女子的藝術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使人們難以忘懷。劉愛云以精彩的表演,穩奪此次大賽的表演一等獎。2003年,她又以《孟姜女》一劇,去山東參加“全國‘國花杯’中青年戲曲演員大賽”,更加純熟的表演,更加動聽的唱腔,使她榮獲這項全國性戲劇賽事的金獎,并順利地進入“旦角十佳”。
劉愛云從來不安于現狀,從來不停止對藝術的高水平的追求,她在不斷排演新戲。接著,我又觀看了她主演的《紅香爐》、《彎橋村》、《寇準背靴》等劇目,都有新的提高和突破,其中以《寇準背靴》為例,可以看出劉愛云銳意進取的攀登精神。
《寇準背靴》是一部優秀的傳統戲,豫劇、曲劇都演。二十多年前,曲劇名家馬騏(扮演寇準)、周玉珍(扮演柴郡主)主演的《寇準背靴》盛行一時,并拍成彩色電影片,廣為放映,使這出名劇得以普及。劉愛云扮演的柴郡主,就是以周玉珍塑造的柴郡主為藍本進行再創造的。
《寇準背靴》有一個積極的主題,那就是捐棄個人恩怨,在國家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必須不怕犧牲,一致對敵;它的故事情節,妙趣橫生,引人入勝。
編成《寇準背靴》這個故事,自然有它的因由。
以楊繼業為首的楊家將,為了宋室江山的穩固,世世代代抗擊北遼,十有八九戰死沙場。在國內太平之時,當朝皇帝反受奸佞調唆,對楊家將百般猜疑,擱置不用。此時,北遼又是大兵壓境,邊關告急,卻找不到掛帥出征之人。危急時刻,皇帝派八賢王趙德芳和吏部天官寇準到天波楊府訪帥,楊延景心灰意冷,假稱病亡,由此展開寇準和柴郡主智慧的較量。
寇準飽經滄桑,老謀深算,她和趙德芳采取“突然襲擊”的辦法到楊府吊唁,柴郡主等措手不及,只好匆忙應對。細心的寇準發現,楊府上下缺少悲傷的氛圍,柴郡主在靈前是干嚎無淚,尚未成年的楊宗保只顧貪玩,特別是當柴郡主撩起衣襟擦淚時,露出了套在內面的大紅衣衫,這一切引起了寇準的懷疑。他提出,要和趙德芳在楊府徹夜守靈,為的是弄清端倪,柴郡主雖是十分厭煩,卻無可奈何。
當夜深人靜之時,柴郡主提著竹籃到花園為藏匿的丈夫楊延景送飯,寇準悄悄尾隨其后,精彩的表演便從此展開。別具一格的戲劇沖突,引人入勝。
此時,柴郡主的扮演者劉愛云,一身大紅褲襖,她滿面春風,輕快地走進花園,放開歌喉,這走邊唱,她述說楊家將為了大宋江山穩固、百姓安寧,不少親人為國捐軀;她歷數當朝皇帝昏庸無道,寵信奸佞,使楊府上下,無意在朝為官;她埋怨天官寇準老奸巨滑,為了征戰之事,糾纏不休;她頗為得意地認為用楊延景假死的計媒,遮住了眾人耳目……劉愛云演唱的過程,十分流暢,十分輕松,把一個出身高貴,性格活潑,聰明機智,帶有幾分天真的柴郡主的藝術形象,塑造得生動鮮活,給觀眾帶來了審美的愉悅。
今年3月,鄭州電視臺“周末大戲院”欄目,舉辦了劉愛云的專場演出,她一個人在兩個小時的節目中演出了4個折子戲,其中,尤以《狀元祭塔》最為精彩,這是張新芳生前親自傳授給她的“張派”精品。
《狀元祭塔》是河南曲劇一個優秀的保留劇目,上世紀五十年代,著名曲劇乾旦李金波常演此劇,同時,《狀元祭塔》也是張新芳的“看家戲”。這個30多分鐘的折子戲唱詞達100多句,演員沒有過硬的唱功,難以拿下。劉愛云善唱,她的嗓音寬宏明麗,高低運用自如,吐字清晰,情感充沛,是扮演白素貞演唱《狀元祭塔》的最佳人選。
《狀元祭塔》有濃郁的神話色彩,有深刻的反封建、反邪惡意蘊。原是蟒蛇經過千年修煉成仙的白素貞,向往人間的美好生活,與藥店伙計許仙在西湖雨中邂逅,隨之結為夫婦,過上了幸福甜蜜的生活。白素貞來到凡間,開設藥店,驅除瘟疫,濟世活人,扶弱救困,做了不少好事。她的美好行為反而受到代表邪惡勢力的法海和尚的極力反對,其間,他們曾經進行了幾次殊死的決斗,最后,當白素貞生下她與許仙的愛情結晶——許世霖正在歡慶滿月之時,卻被法海請來天兵天將,把白素貞合入金缽之中,壓在西湖岸邊的雷峰塔下,不得翻身。十八年后,許世霖高中狀元,前來塔前祭拜母親,他的孝心,感天動地,塔門隨之開啟,多年未見天日的白素貞向兒子敘述了她的曲折歷程和不幸遭遇。
我看到,劉愛云扮演的白素貞在化妝上較之前輩,有了顯著的改進,她云冠罩頭,身穿繡花白披,手持蠅帚,水袖也較以往稍長,給人帶來了飄飄欲仙之感。劉愛云的演唱,聲情并茂,字正腔圓,她娓娓道來,徐徐細說,快慢自如,跌宕有致。演唱中,回憶了十八年前的歡樂與痛苦,見到兒子的欣慰與無憾,把前因后果交代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真正達到了珠落玉盤、百句不竭的境界。在2007年叱咤中原戲曲演員排行榜——十大演員的頒獎典禮上,一位詩人聽了劉愛云的演唱,賦詩曰:
鸝腔鳳舞俏牡丹
蓬鬢云冠疑是仙
凌波秀水藏嫩絮
藝出張門美嬋娟
這是對劉愛云的如實的描繪與贊美。
劉愛云極其熱愛自己從事的曲劇演藝事業,在30多年的粉墨生涯中,刻苦自勵,從不懈怠,她參加演出的場次,數逾三千,無論是在城市,或是在農村,無論是豪華的劇場,或是簡陋的舞臺,無論是揮汗如雨的炎夏或是滴水成冰的寒冬,她都能一絲不茍地對待每一場演出,全身心地投入藝術創造之中。她認為,觀眾是劇團的“上帝”,是演員的衣食父母,只有把戲演好,讓觀眾滿意,才能叫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劉愛云為人謙和,處事低調,能與伙伴們和睦相處,以禮相讓,朋友們每次見到她,都能感受到她的熱情與坦率,這使她擁有很好的人緣。
劉愛云急公好義,極具愛心,凡是慈善、公益義演,她從不推辭,而是積極參與。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她參加募捐演出20多次,分文不取。平時,敬老院里有她的歌聲,監獄里有她幫教的身影。別人遇到危難,她都能給予同情和幫助。
由于劉愛云的一貫的積極表現,使她得到應有的回報:
1997年,她因主演《紅香爐》,榮獲洛陽市戲曲調演表演一等獎。
1998年,她以《紅香爐》參加河南省第七屆戲劇大賽,榮獲表演一等獎。
2002年,她因主演現代戲《彎橋村》,榮獲河南省第九屆戲劇大賽表演一等獎。同年,榮獲黃河戲劇獎。
2002年,主演《癡夢》,榮獲洛陽市戲曲大賽金獎和“十佳演員”稱號。
2003年,主演《癡夢》,榮獲河南省第二屆曲劇大賽金獎。
2006年,榮獲河南省叱咤中原戲曲演員排行榜十大演員“最具實力獎”。
2007年,榮獲河南省叱咤中原戲曲演員排行榜十大演員“最具魅力獎”。
從1998年2005年7年間,劉愛云有8個劇目的主要唱段,在中央電視臺“名家名段”、“名段欣賞”欄目中錄制播出。她主演的9個劇目被多家音像出版社錄制成VCD光盤,在全國公開發行。
劉愛云的事跡已分別載入《中國戲劇大詞典》、《河南省戲劇名人大詞典》和《當代河南戲曲名角》大型藝術典籍。
劉愛云系洛陽市曲劇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中共黨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曲表演學會理事,并被列為河南省“四個一批”人才,獲有“洛陽市跨世紀帶頭人”和“洛陽市優秀專家”的榮譽稱號。
漢高祖劉邦所賦《鴻鵠歌》中寫道:“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翼已就,橫絕四海。”此歌的主要意思是:鴻鵠飛得很高,一飛就有千里之遠。目前,曲劇要振興,曲劇要改革,曲劇要創造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新劇目,曲劇要培養出德藝雙馨的優秀的接班人。上述艱巨而光榮的任務,已經急迫地擺在劉愛云和她的同道者的面前!“最具魅力”的劉愛云早就懷有鴻鵠之志,希望她展翅高飛,一舉千里!【原標題:曲劇表演藝術家劉愛云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