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究竟什么樣兒?國慶節當天,我到鞏義市芝田鎮后泉溝村拜謁了包公墓,就是想在這個歷史上長期隸屬洛陽的地方,盡可能地還原這位千古名臣的真實人生。
至孝之人 棄官侍親
芝田鎮歷史悠久,相傳是仙人種植仙草的地方,最初得名應源自三國時曹植《洛神賦》。
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開封),皇陵選在今鞏義市西南接近洛陽的地方。包拯64歲病逝,陪葬真宗永定陵,當地至今留有墓冢。不過,這位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青天大人,其實并不像戲曲中那么風光。
據宋史等資料記載,包拯字希仁,廬州(今安徽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是春秋時楚國忠臣申包胥的第三十五代孫。他的祖父包士通是讀書耕田的平民,父親包令儀進士出身,官至刑部侍郎,后來告老還鄉。包拯本來有兩個哥哥,但都去世得很早,父母便將所有的關愛傾注到包拯身上,悉心培育這棵獨苗,包拯也對父母十分孝順和依戀。
公元1027年,29歲的包拯參加科舉考試,與文彥博等人成了同榜進士。不過,他的官運似乎還沒有到來。朝廷先任他為大理評事,不久又任他為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這本是不錯的歷練機會,可是父母年事已高,不愿隨他到江西赴任,他只好放棄這一機會,留在家里侍奉雙親。公元1033年,朝廷又委派他到離家不遠的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他赴任幾個月后,委實放心不下家中年邁的父母,再次棄官。
在今人看來,包拯老大不小了,不說早日出仕建功立業,固守“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似乎有點死心眼兒。然而,在那個年代,人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百善孝為先”,孝是立身之本,不孝之人沒有資格立于天地之間。因此,包拯在仕途與親情之間選擇了后者,也很自然。
二老相繼離世后,包拯又按禮制守孝三年,仍徘徊在父母墓園不忍遠離。直到公元1037年,“里中數老皆來勸勉”,年屆不惑的包拯才“赴調,知天長縣”,正式踏入官場。
關于包拯斷案的故事,后人演繹的成分較多,宋史記載的只有這么一件事:包拯任天長知縣時,有人盜割牛舌,牛主人來衙門告狀。包拯告訴他,回去后把牛殺了賣掉吧!當時私殺耕牛是違法行為,果然,牛主人殺牛后,很快有人前來揭發。包拯當即喝問對方“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那人見自己的伎倆已被識破,不由得十分驚服。
包拯“善斷獄訟”的名聲就從這里流傳開了,以至于如今的包公戲基本離不開他如何善斷奇案、昭雪沉冤等。事實上,除了“牛舌案”,史書再無包拯斷案的其他記載,他的政績也并不在斷案上。
峭直之人 公正廉潔
由于在天長縣任上的出色表現,公元1040年,42歲的包拯升任大理寺丞,成了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
當時,端州出產一種名硯,叫端硯。端硯和湖筆、徽墨、宣紙一道,并稱“文房四寶”中的絕品,是朝廷欽定的貢品。以往的端州知州征硯時,除了進貢朝廷外,還要增加幾倍以賄賂京中權貴,從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包拯上任后,一改多年陋習,下令嚴格按照進貢數目征收端硯,誰也不能多拿一塊。離任時,他連平時公堂上用的端硯也造冊上交,“不持一硯歸”。當地百姓感念不已,悄悄地將一塊名貴端硯用黃布包好,藏到船上,包拯發現后,將其擲入江心。如今,當地還有硯洲島、黃布沙的地名,相傳是包公擲端硯留下的遺跡。
在端州時,包拯還留下了一首詩,也是他一生中唯一流傳下來的詩——《書端州郡齋壁》: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這首題在端州郡守府第墻壁上的詩,可以說是包拯為官做人的行為準則,也是他鞭策自己的座右銘。
公元1042年,因政績斐然,45歲的包拯被朝廷任命為監察御史,當了京官。雖說這只是沒多少實權的“言事官”,就是每天“大事則奏劾,小事則舉正”,負責監督百官,可對于秉性峭直、不通世故又不愛拉幫結派的包拯來說,這個職位再合適不過了。
當時,由于推行范仲淹“慶歷新政”,朝廷正陷于守舊派與革新派的黨爭中。包拯冷眼旁觀了一段時間,突然上了一個奏折,抨擊新政中的一項人事制度改革。保守派大喜過望,以為他成了自己陣營里的生力軍?墒牵抡粡U后,包拯又上奏折,建議皇帝保留其中一部分內容。人們弄不明白:這個包拯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他到底是哪一派的人?
其實,包拯沒有故弄玄虛,他是本性如此。宋史說他“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失去父母之后,他也沒有幾個走得近的親人、朋友,只是一個人獨行,向著既定目標永不回頭。
任監察御史期間,包拯對北宋的內政外交提出過許多意見,比如要嚴厲打擊販賣私鹽行為,不能對西夏納貢求和等。他還曾出使契丹(遼國),辯得對方無言以對,維護了大宋的尊嚴,回來后則建議朝廷練兵選將、加強邊備,以保不丟失一寸土地。
鐵面無私 彈劾權貴
包拯雖然將近40歲才正式踏入仕途,擔任過的職務卻不少。公元1046年,他被調任為三司戶部判官,掌管全國戶口、稅收等;然后擔任京東、陜西轉運使,負責當地的財政、監察等行政事務。他重視體察民情,每到一地都以減輕百姓負擔為己任,并提出了“寬民利國”的思想。兩年之后,他又被召回京,升任戶部副使,其間親往河北解決軍糧問題,奏請朝廷將養馬的田地還給農民;又到運城(今屬山西)改革鹽稅法令,以利于商販營業。
公元1050年,包拯被擢升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迎來了他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時期。天章閣那個職務沒什么,只是讓他多了個“包待制”的稱呼;關鍵是兼任諫官,使他可以向皇帝進諫所有涉及朝政的弊端,這個權力就大多了!
包拯自身清正,內心敦厚,卻是個疾惡如仇的人,最看不慣權貴欺壓百姓,曾直斥貪贓者為“民賊”。如今,他向那些貪官、酷吏、寵臣發起猛攻的方式,就是連續不斷地進行彈劾,直到對方被降職、免官、法辦才罷。有人粗略統計,被他“拿下”的位高權重者不下30人,其中有不少人犯了震動全國的大案。
比如,包拯曾七次上書彈劾酷吏王逵,稱他貪贓枉法,心如蛇蝎,殘害百姓,最終將他拉下了馬。王逵是宋仁宗的寵臣,這個人先向皇帝告狀,說陳州(今屬河南)地方官任中師苛剝農民,多收錢糧。時人皆知任中師清廉,王逵貪婪,明擺著這是惡人先告狀,卻沒人敢去調查。只有包拯不畏強權,毅然來到陳州,弄清真相后返回京城,要求朝廷將王逵撤職法辦,并將多收的錢糧還給百姓。早期的包公戲《陳州放糧》,就是根據此事創作的。
仁宗專寵張貴妃,為得美人歡心,破格提拔她的伯父張堯佐,使其在一年內晉升四次,身兼多個部門要職,令群臣目瞪口呆。包拯不顧忌皇帝的面子,首先站出來彈劾,其他諫官也爭相抨擊?墒,這次仁宗也生了氣,將“國丈”的職位不降反升。包拯一見,繼續彈劾,甚至罵“國丈”是“魔鬼”、“垃圾”。仁宗不吭聲,仍然一意孤行,包拯再次彈劾,最后干脆鬧成了“廷辯”,就是和皇帝當面理論。在這個過程中,包拯言辭激烈,唾沫星子都濺到了皇帝臉上,仁宗氣得拂袖而去。
最后,張堯佐不得已主動辭去部分職務,才算平息了眾怒。仁宗也批評了包拯等人的過激行為,規定以后若要這樣彈劾,必須事先申請。遇到包拯這樣的諫官,連皇帝也畏懼三分。
據說,包拯因彈劾諸人過失太出名,甚至帶動了“包彈”這個詞在當時官場的流行:為官清正、無可指責的叫“沒包彈”,有污點的則叫“有包彈”。不過,這個詞并非新發明,早在唐代李商隱的《雜纂》中,已有“筵上包彈品味”的用法,這里的“包彈”意為批評、指責。
京劇《鍘美案》中,一段“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讓多少人聽得蕩氣回腸。事實上,包拯的公堂上沒有三口銅鍘,他任開封府尹的時間也只有一年多。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大案要案”,只是“包公戲”中的演繹和戲說。
公元1062年五月,64歲的包拯病逝,陪葬宋真宗永定陵。如今,人們慕名前往鞏義市芝田鎮后泉溝村拜謁包公墓,卻發現這位千古名臣的身后之事有些凄涼。
坐鎮開封 威名遠播
公元1052年,54歲的包拯當了幾年諫官,也許是感覺累了,“七求外任,出京四年”。宋仁宗給他加了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包龍圖”這一稱呼即由此而來),讓他當了幾年地方官。公元1057年三月,59歲的包拯又被委以重任:回京擔任開封府尹。這段經歷雖然只有一年多,卻成就了他的千古美名。
北宋100多年間,出任開封府尹的共有180多人,平均每人只能干上半年多,可見京官有多么難當。這又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職務,非皇儲、親王或重臣不能擔任。包拯既然坐鎮開封府,就要干出名堂,他可不會顧及天子腳下那些皇親國戚的面子。
上任伊始,他就改革訴訟制度,撤掉了門牌司。以前,老百姓告狀“不得徑造庭下”,要先經過門牌司,被小吏訛詐是常有的事。包拯看到了其中的弊端,下令打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同時,他的清正廉明、鐵面無私也震懾了權貴,沒人敢再胡作非為,以身試法,一向號稱難治的開封府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條。
開封城里有一條惠民河,一次漲水淹了南半城,使許多百姓無家可歸。包拯一調查,發現是因為一些達官貴人在河上筑堤壩,建“水上花園”與兩岸的豪宅相連,才導致河水泛濫成災。他立即下令毀掉親這些亭臺水榭,皇帝來講情也不行,很快水患得以解除。
權貴們對包拯十分忌憚,老百姓卻很愛戴他,盡管他總是那么不茍言笑,過于嚴肅。據宋史記載,當時“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意思是想看到包拯笑,比黃河水變清還難。京師還流傳一句話叫“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意思是說包拯和閻羅一樣不講情面,可見人們對他何等敬畏。
公元1058年6月,包拯當了一年多開封府尹后,升任三司使,負責全國經濟工作。他在經濟改革方面頗有天賦,并進行了一些嘗試,如改“科率”為“和市”,即朝廷按公平價格購買農民要上繳的物資;免除部分地區“折變”,即廢除農民將糧食變成現錢納稅的規定等。公元1061年,他又被提拔為樞密副使,相當于主管軍事的副宰相。盡管已成為中央執政長官,但包拯仍衣著儉樸、飲食簡單。
不過,他的名字在當開封府尹時已是婦孺皆知。根據《甲申雜記》記載,西羌的于龍呵歸順宋朝后,說自己平生最仰慕包公,請求宋神宗賜他包姓。神宗很高興,賜他一個名字叫“包順”。
小說戲曲 書寫傳奇
今天,通過各種小說、戲曲的傳播,包拯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人們都知道那個為民做主的“包青天”。為了表示對他的尊重,人們稱他為包公。
人們所看到的包公,總是一副面黑如炭、威風凜凜的樣子,前額上還有一彎月牙,俗稱“月形腦門”,他甚至還有個別名,叫“包黑子”。實際上,這只是文藝作品塑造鐵面無私的人物形象時的需要,是一個臉譜。真實的情況是:這位進士出身的書生一點兒也不黑,他的膚色和常人一樣,甚至可以稱其為白面書生。至于他的身高,有人考證說只是中等身材甚至稍矮,看上去并不威風。
通過小說和戲曲了解包公的人,也都熟悉他的尚方寶劍、三口銅鍘和身邊的“四大名捕”——張龍、趙虎、王朝、馬漢。老百姓有了冤屈,可以趁包公坐轎出巡時攔路喊冤,也可以到開封府公堂上擊鼓鳴冤。他敢殺負心駙馬、砍國舅腦袋、鍘侄子包勉、打皇后鑾駕……其權力甚至延伸到了陰陽兩界,能“日間斷人,夜間斷鬼”,無論什么樣的案子,他都能審個水落石出。這哪里還是凡人啊,分明是神靈!
真實的包拯,沒有這么大的權力,也沒有寶劍、銅鍘及“四大名捕”等,這些都是后人的善意演繹。
關于包公的小說及話本等,宋代就已經有了。以包公為主角的長篇公案和俠義小說,最著名的當屬《三俠五義》(原名《俠義忠烈傳》),作者為清代說書藝人石玉昆。這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武俠小說,主要講述包公在展昭等義士的幫助下,破冤案、除貪官的故事,這些故事后來又成為戲曲《打鑾駕》、《打龍袍》等的題材來源。包公戲久演不衰,幾乎涉及所有的戲曲種類,甚至被拍成多部電視連續劇,也寄托了人們對“包青天”這一理想人物及公平正義的向往。
包公戲又稱黑頭戲,其唱腔渾厚豪邁、剛正粗獷,被稱為“黑頭腔”,十分受人歡迎。曲劇“黑頭腔”的開創者,當屬我市著名曲劇表演藝術家、孟津人謝祿。他1920年出生于鐵謝村,1988年去世,從藝40多年,在《鍘美案》、《打鑾駕》、《包公告狀》等幾十個劇目中塑造了活生生的包公形象,被譽為“活包公”,對曲劇“黑頭腔”的形成貢獻巨大。我市曲劇名家藍文祥也常演包公,他的《包公辭朝》堪稱經典。
千古名臣 身后寂寞
公元1062年五月,64歲的樞密副使包拯病逝于開封,百姓莫不傷感,宋仁宗趙禎也十分哀痛,為此停朝一天,并親自上門吊唁。他感念包拯一生忠直,追封其為禮部尚書,謚孝肅,讓其陪葬真宗永定陵。
包拯秉性直率,在朝中朋友不多,卻贏得了不少人的尊重。比如奉旨編纂《資治通鑒》的司馬光比包拯小20來歲,他評價說:“仁宋時,包拯最名正直。”
這位“最名正直”的名臣只有一首詩和《孝肅包公奏議》(即《包拯集》)傳世。此外,他還留有簡短的家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意思是說,后世子孫當官,如果誰有犯贓受賄等行為,死后不得葬入祖墳,不算他是包家人。由此可見,包拯是真的鐵面無私,即便對自己的子孫,也不肯有絲毫的通融。
包拯兩兄早死,他是單傳,到他兒子這一代,人丁也不旺盛。因此,他的后世子孫南遷后,并無特別顯赫的人物出現,只是淳樸的家風一直流傳下來。
明嘉靖年間修《鞏縣志》,記載包公墓在“鞏縣西宋陵”中,位于永定陵西北,北與寇準墓遙遙相望,這個地方就在今天的鞏義市芝田鎮后泉溝村嶺上。近日,我先來到永定陵打聽后泉溝村怎么走,這里的工作人員萇先生說,包公墓在永定陵西北一公里處,往后泉溝村方向走,路上能看到標志。
根據萇先生的指點和沿途的指示牌,我花了約20分鐘,終于在村里找到了“包拯陵園”的牌子,也就是包公墓。門口有個小賣部兼售票點,進園參觀者每人需交費10元,卻沒有票,如果有人砍價,5元也可以,收費的中年婦女自稱姓劉。
我交錢進去,發現包拯的陵園不大,也很安靜,神道兩側有兩三尊石羊、石虎和望柱,長約百米的神道盡頭,就是高四五米的包公墓。墓前有一通清康熙年間所立的石碑,上有“宋丞相孝肅包公墓”幾個大字。可以看出,平時這里少有人來,與包公的名氣相比,他的身后之事有些凄涼。幾名外地游客慕名從400公里之外而來,卻在進園后不到5分鐘就匆匆離去了。他們見到了包公墓,卻因那10元不開票的收費而模糊了心目中的包公形象,不免有些失落和不平。
目睹這一幕,我突然擔心:這樣下去,千古名臣包拯的身后之事恐怕要更為冷清和寂寞了。難道,這就是他臉譜后的真實人生?【原標題:包拯:臉譜后的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