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性淡泊 大器晚成
風骨清奇 筆墨含情
——九旬畫家楊乃寒的畫卷人生
開封有“汴京富麗甲天下”的美譽,這里所言的富麗,不僅是指它曾經蓋世無雙的繁華,更有得天獨厚的人文因素。開封書畫界名人和他們的成就在全國是數得著的,楊乃寒堪稱大器晚成的翹楚。
潘天壽斷言他必能成大器
1916年,楊乃寒出生在河南淇縣。早慧的楊乃寒6歲就進了學堂,從啟蒙之初就顯現了繪畫的天賦。
1933年,楊乃寒就讀于開封東岳高級藝術師范,他開始廢寢忘食地跟著老師學習繪畫技巧。參天大樹有其根,他的藝術之根就扎在這所學校里,他也因此和開封結下了不解之緣。
不久,楊乃寒來到了杭州西子湖畔著名的杭州美專。杭州美專的校長是主張中國傳統畫應該和西方繪畫大融和的林風眠,教授是堅持國畫應該遵循傳統的畫風去蕪存菁的潘天壽。這兩位大師藝術上的爭論由來已久,受益的則是楊乃寒和他的同學們。
藝專的學風相對開放,潘天壽時常把畫堂搬到西湖邊,對著波光瀲滟、美不勝收的西子湖,向他的弟子們講述畫論,在校園芳草如茵的草坪上講述畫品和人品。潘天壽很看好楊乃寒,指著他的畫作《貪看楓林晚,已迷路東西》斷言:楊乃寒日后必定能成大器!
命運多舛 大器晚成
1940年,抗日烽火已經燃遍大江南北,楊乃寒以優異的成績被國民黨53軍招收為中尉宣傳科員。他利用專長就地取材,和伙伴們一道來到南京的大街小巷,在墻上寫抗日標語、畫抗日漫畫鼓舞士氣和民心,還出演了進步劇《放下你的鞭子》。
解放后,被打成反革命的楊乃寒來到新疆。上級領導很快發現了他的專長,把他抽調到新疆農七師展辦,專職搞美術設計和宣傳工作,后來又被抽調到兵團。1979年,楊乃寒因病攜家人退養到開封。
楊乃寒的畫品風骨清奇、筆墨含情,他的人品也是正直悲憫、淡泊而飄逸。后來經人介紹,楊乃寒開始為龍亭區政府畫出口畫,每月可得70元報酬,這點報酬竟然令一生淡泊名利的楊乃寒很是不安,最后以對方安排住房為條件拒絕了這筆微薄的收入。那些創意獨特的出口畫甚至沒有署楊乃寒的名字。即使這樣,楊乃寒在藝術氛圍濃厚的古城還是聲名鵲起,成了書畫界知名畫家,各種名譽紛至沓來。
楊乃寒大器晚成,他的創作靈感噴薄而出,佳作紛呈,畫風自成一體,在風格上兼收并蓄,頗有潘天壽遺風。他畫的山水起伏連綿、曲折婉轉,線條如古藤纏繞縈回無止,非胸臆中藏有千山萬壑所不能也;他畫的牡丹高貴細膩、富有生機,令人一見難忘,非歷盡貧寒不能造就;他畫的花鳥儀態萬方、呼之欲出。最能體現楊乃寒畫風的還是梅花,一樹紅梅歷經風霜磨礪,凌寒怒放,光彩照人,是萬里冰封時節一曲生命的禮贊。這些作品既有傳統國畫的韻味,又有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一經問世就受到矚目。
楊乃寒簡介:筆名雪非,1916年出生,中國著名書畫家,被畫界贊譽為“中原一枝梅”。其多幅作品入編中央及各省、市畫冊,并在多種報紙、書畫刊物上發表,部分作品應邀送往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臺灣、香港地區博物館收藏。【原標題:九旬畫家楊乃寒的畫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