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華夏,多少英雄人物已化為無跡可尋的塵土,游俠荊軻何幸,在死去2000余年后,當年永絕的地方仍世代將他銘記。荊軻塔、易水……絲絲縷縷的印跡告訴人們,那副血肉之軀存在過,生動過,并且留下了傳奇。
易縣城西南2華里,有荊軻塔。荊軻塔所在的土山實為荊軻衣冠冢。當年易水送別后,燕太子丹知道荊軻有去無回,就命人收集荊軻衣物,并舉行規(guī)制宏大的安葬儀式,建起了這座衣冠冢。衣冠冢很是壯闊,占地2400平方米,高34米,形成了一座屯土山。數(shù)年來,冢上廣植松柏、古槐,郁郁蒼蒼。人行其間,總有蒼涼之氣鼓蕩胸間。
拾級而上,巍峨高大的荊軻塔聳立在平地正中。塔高26米,磚木結構,通體呈灰白色。塔基為須彌座,底層較高,四面辟假板門,斜面置直欞假窗,頂部有鐵塔剎。塔身八角13層,每層八隅各懸風鈴,風動處幽幽作響,像老者喁喁獨語。塔的東側有一通褐色石碑,雖已斑駁,卻仍能辨出寫的是“古義士荊軻里”,字大如斗,筆跡遒勁。
遼乾統(tǒng)三年(公元1103年),人們在荊軻衣冠冢上建起了圣塔和寺院。宋乾道三年,刺使劉楷復重修荊軻塔,并以舍利子300粒貯以金瓶之內,埋于地宮。明朝又重建圣塔,御使熊文熙題寫了這塊石碑。原來塔角懸鐵蛤蟆,風鈴掛于蛤蟆脖上。塔西南角有塊石頭,狀似蛤蟆,用石頭敲擊蛤蟆脊背,塔上的鐵蛤蟆會爭相嗚叫,頃刻間就蛙聲一片,可惜千百年來,它被前來瞻仰的人無數(shù)次敲擊,已遍體鱗傷面目模糊。
坐在塔下的漢白玉石基座上,重溫蒼涼英雄往事。衛(wèi)國人荊軻,直率神勇,卻不得志,游歷燕國時,結識民間樂手高漸離,二人終日唱和,抒發(fā)憤懣。燕國俠士田光知其胸懷大志,便將他引薦給燕太子丹。此時秦國大將王翦已攻下趙國,兵屯邊陲,虎視耽耽。太子丹晤得荊軻,知其可派上大用場,即刻拜為上卿,并為他修建了荊館,日日車騎美女,任其恣肆。不久即派他謀刺秦王拯救燕國。田光為了遵守“三人不可守密,一人當殉”的原則,當即橫劍自刎,以激勵荊軻舍身取義。于是,荊軻帶著督亢(今涿州、易縣、固安)地圖、一把淬了毒藥的“徐夫人匕首”和秦逃亡到燕的將軍樊於期的人頭,在高漸離的陪伴下踏上了西行刺秦的不歸路。【原標題:千古易水寒 荊軻俠義精神影響并成就燕趙文化】